去年立法會完成審議修訂《建築物條例》的附屬法例,把公眾場所的男女廁比例,由現時1:1,提高至1:1.5,但仍未達至部份政黨建議的1:2比例。到底什麼樣的比例,才是終極廁格比例?
筆者查閱了一份由屋宇署於2012年11月發出的「認可人士、註冊結構工程師及註冊岩土工程師作業備考」,當中有一項(作業備考編號ADV-28) 是關於「在辦公室、商場、百貨公司、公眾娛樂場所、電影院和 其他公眾場所提供衞生設備」,第一段文字已明確指出《建築物(衞生設備標準、水管 裝置、排水工程及廁所) 規例》是早於五十年代後期訂定,代表當中的規例可能已經過時,甚或當時因知識水平問題而考慮不周。
從這份文件的標題,我們可以得知內容是寫給工程師或所謂的行內人看的,所以當中提及很多數據及呎吋等的資料,其中有一項數據讓我這個性別平權人士眼睛發亮的是「人口估算」。人口估算指的是關於男女比例於不同場所設施使用的需求,具體細分為 一) 沒有固定座位的商場、 百貨公司、電影院、公眾 娛樂場所、宗教機構和 殯儀館所提供的衞生設備,二) 設有固定座位的電影院和公 眾娛樂場所的人口,和 三) 辦公室。不同類型的設施再細分為不同的「每人所佔平方米」,男女人數估算又訂定需要有最少的衛生設備。其精細度真的有點讓人側目,甚至將商場3樓以上的每人所佔平方米從3增加至4.5,相信當中一定有很多令人費解及用心良苦的思考!
其中一個比較容易讓人理解的考慮因素,應該是女性一般使用洗手間設施的時間較男性為長,但這個因素的影響到底有多少,可能沒有多少學者真的研究過,也許也研究不出一個確實的定論。因為如廁多久這回事真的因人而異,甚至因文化、種族、衣著、季節及大小而異,另外設施的地理位置、消費水平、其他如車位或兒童嬰孩等的配置,也代表著不同的使用人群,而在不同時段的男女使用比率也可能不盡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屋宇署在文件當中提到設置無分性別的洗手間,文件指出社會人士期望商場、百貨公司及 其他公眾場所能提供無分 性別的洗手間,以便能照顧使用傳統男/女廁時有實際困難的人士(例如照顧殘疾人士的異性同行者、攜同異性子女的父母、照顧嬰兒但又未能使用通常設於女廁內的傳統育嬰房的男士等)的需要。近日炒得比較熱的話題說要照顧跨性別人士的需要,其實只是無性別洗手間的其中一項功能而已,但對不少的跨性別人士來說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方便,讓TA們能夠安安心心的去解手,僅此而已。
到底怎樣的男女廁格比例才是一個終極解決方案?筆者相信只有在男女廁以外,增加無性別的洗手間設施才是王道,對於多層的商場,在其中一層設置無性別樓層就更方便一般男女顧客。暫時社會上仍有不少市民對於此概念感覺恐懼,擔心有不法之徒利用犯事,我在不同的講座上都有提到,事實上這樣的設施反而更為安全,因為沒有男性使用及人流少的洗手間才是最有危機,而新建的設施一般都已杜絕舊有的不安全地帶。習以為常以後,相信大家都一定會爭著使用,日後丈夫或男朋友,也可陪伴著心愛的人一同解決,既安全又浪漫,女士從此再不需要憂慮洗手間的不安全地帶了。
作者: Joanne Leung
以上內容原刊登於 https://www.openroom.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