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5-25 星島申訴王|跨性別人士細說成長經歷 年輕醫生正式以男孩生活感自在

原文影片連結:https://www.stheadline.com/voice/3227819/星島申訴王跨性別人士細說成長經歷-年輕醫生正式以男孩生活感自在

一名跨性別人士日前於公立醫院急症室等候期間,於無障礙洗手間內昏迷,最終不治。縱使死者生前獲得鄰居關顧,但事件亦突顯了跨性別人士在生活上面對的困難。《星島申訴王》訪問了兩位跨性別人士Joanne同Zephyrus,以了解他們如何一直走來,以及他們有何申訴。

20230525 跨性別人士細說成長經歷

Original link 原文連結:https://www.thestandnews.com/lgbtq/跨性別人士未完成整套手術-可否改身分證-高院下月有裁決

跨性別人士未完成整套手術 可否改身分證性別? 高院下月有裁決

三名跨性別男子因為未完成整套性別重置手術,而被入境處人事登記處拒絕更改其身分證上的性別。三人早前向高院提出司法覆核,質疑政府的做法是間接性別歧視、違反人權法及侵犯私隱。法院發出通知,表示將於今年10月初作出判決。

韋智達律師行今日發稿,證實已獲法庭通知,案件將於今年10月初作出判決。三名司法覆核申請人分別是Q、R、及謝浩霖,三人都是跨性別人士,並且已經以男性身份生活多年。

他們都接受了胸部切除手術及接受荷爾蒙治療,故擁有男性化的外表。但他們都不願意進行整套的性別重置手術,包括是移除子宮及重建陰莖,原因包括是擔心健康風險及手術效果。他們質疑,政府拒絕更改他們身分證上的性別,令他們每次出示身分證時都感到受侮辱及被歧視。

根據香港現行的制度,跨性別人士在完成整項性別重置手術後,方能獲醫管局發出證明書,申請更改身分證上的性別。整項手術包括了多項程序,以切除原有生殖器官,並構建某種形式的異性生殖器官。此外即使成功更改身分證,現時並無法例規定政府部門和私人機構必須將其新性別視為法律性別,意味他們完成手術後性別仍有機會不獲承認。

2008年變性人 W 打算與男友結婚,卻遭婚姻登記處拒絕。2013年終審法院裁定 W 司法覆核勝訴,促使政府成立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跟進立法工作。不過政府在拖延多年後,至去年才就應否設立性別承認制度等進行公眾諮詢。

 

 

20213月 第二版

 

 

 

 

 

 

跨儿心理小组 编写

 

 

前言:心理工作者,请看见跨儿

 

跨儿Trans people / Transgender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people),即广义的跨性别者非性别常规者,是指性别认同和/或性别表达与其出生分配性别的社会常规不一致的人,是跨越、挑战和超越了传统男女定义的人。不同国家地区的调查显示,至少有0.1%~1%的人自我认同为跨儿。2020年中国一项研究发现,在一万多名大学生中,将近0.3%是跨性别。UNDP研究。美国研究

 

在媒体中,跨儿常常被描述为“性变态、变性、人妖、不男不女、伪娘、药娘、阉人”等。在《变态心理学》教课书中,跨儿则常常与“性心理疾病、性身份障碍、易性症、性别认同障碍、异装症、异装恋物癖”等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相联系。

 

那么,跨儿真的是“性变态”吗?跨性别真是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吗?

 

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国内跨儿普遍存在性别不安、抑郁、焦虑等问题,还伴有较高的自残自杀风险,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但大多数跨儿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没有进行过心理咨询。有的跨儿认为心理咨询不能帮助解决实际的现实问题,比起咨询师更愿意找有跨性别经验的人,担心咨询师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感受,经济条件有限付不起咨询费。即使进行过心理咨询,也遇到很多障碍。在进行过心理咨询的跨儿中,有人遭遇过咨询师不了解跨性别群体现实困境的情况,有的咨询师说自己能够治好跨性别,有的咨询师声称“跨性别是一种疾病”,还有的咨询师不知道跨性别这一概念、不了解跨性别成因、混淆性别认同与性取向、或者将跨性别当做抑郁症进行治疗。

那么,心理工作者应当如何为跨儿提供友善、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呢?

 

为提升跨儿对心理工作者的可见度,倡导心理工作者对跨性别形成科学的认识和友善的态度,加强心理工作者为跨儿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能力,跨儿心理小组编写了《跨儿心理工作手册》。

 

本手册参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美国心理学会、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华女子学院、北京同志中心等机构发布的国内外最新的诊断标准、工作指南、科研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培训教材,并结合跨儿心理小组成立一年以来开展心理服务的工作经验,进行编写。

 

本手册由欢喜统筹,欢喜小琳70编写。其中,手册第1-5篇由欢喜编写,第6-9篇由小琳编写,第10-12篇由70编写。本手册于20193月在跨儿心理微信公众号完成连载,现集结成册,公开发布。

 

对手册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我们。联系方式:微信kuaerxinli-01、邮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跨儿心理小组

2019331初稿

2021331日修订

 

 

目录

1 | 谁是跨儿?

2 | 什么是跨性别?

3 | 什么是多元性别?

4 | 跨性别是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吗?

5 | 跨性别心理如何产生?

6 | 跨儿遭遇着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7 | 解决跨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哪些服务?

8 | 跨儿心理健康的压力来源于哪里?

9 | 社会压力如何影响跨儿心理健康?

10 | 跨性别可以扭转治疗吗?

11 | 面向跨儿的咨询需要什么样的胜任力?

12 | 面向跨儿的咨询需要什么样的态度?

 

 

 

 

1 | 谁是跨儿?

跨儿Trans people / Transgender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people),即广义的跨性别者非性别常规者,是指性别认同和/或性别表达与其出生分配性别的社会常规不一致的人,是跨越、挑战和超越了传统男女定义的人。本手册中的这一定义,参考了美国心理学会的相关定义,并采用在中国大陆用语中含义最接近、包容性最广、污名化最少的“跨儿”一词。

 

跨儿包括性别酷儿(非二元性别、第三性别)、跨性别女性(“男跨女/MtF”)、跨性别男性(“女跨男/FtM”)、跨性者(“变性者/TS”)、跨装者(“变装者/CD”)等群体。本手册中的这一分类方法,参考了美国心理学会的相关分类及中国大陆跨儿社群中的实际状况。一位跨儿可能会认同自己属于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群体,也可以不会认同自己属于跨儿或其中的子群体,即使ta符合该群体的定义。心理工作者应当尊重跨儿的自我认同,并采用跨儿认同的身份称呼ta

 

在媒体中,跨儿常常被描述为“变性、人妖、不男不女、伪娘、药娘、阉人”等。在《变态心理学》教课书中,跨儿则常常与“性心理疾病、性身份障碍、异性病、性别认同障碍、异装症、异装恋物癖”等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相联系。因此,跨儿往往被视为“性变态”,在社会中被污名化。心理工作者应当避免采用这些具有污名的词语称呼跨儿。

 

“指南6. 心理工作者应当认识到,污名、偏见、歧视和暴力如何影响跨儿的健康和幸福。”     

——美国心理学会《跨儿心理工作指南》

 

古今中外的跨儿

 

在中国现代社会中,有一些跨儿为人们所熟悉。例如舞蹈家和脱口秀主持人金星(跨性别女性、跨性者)、社会学家李银河的伴侣大侠(跨性别男性)、“奇葩来了”人气选手超小米(性别酷儿)、“快乐男声”人气选手刘著(跨装者)等等。

 

 

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也可以见到跨儿的身影。《史记》中记录有“魏襄王十三年,魏有女子化为丈夫”,《搜神記》也曾记载东汉建安年间的“人妖事件”,这些可能都是对跨性别的描述。《木兰辞》中的花木兰,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更是中国人熟悉的跨装者。

 

而在外国现代社会中,跨儿的可见度更高。比较知名的有:奥运冠军美国运动员凯特琳·詹娜(跨性别女性、跨性者)、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本·巴里斯(跨性别男性、跨性者)、加拿大作家和语言表演家伊万·凯伊特(性别酷儿)、欧洲歌唱大赛冠军肯奇塔·沃斯特(跨装者)等等。

 

 

在外国历史与文化中,也有许多跨儿的存在。北美印第安部落的双灵人Two-spirit)和南亚大陆的海吉拉Hijra)被认为是男女之外的第三性别,是“神的使者”。印度尼西亚的布吉人Bugis)更是将性别分为五种。

 

跨儿的自我认同与社群认同

 

不同国家地区的调查显示,在现代社会人口中,至少有0.1%~1%自我认同为跨儿。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地区的跨儿开始形成了各自的跨儿社群,并在全球跨儿运动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社群认同。跨儿旗跨儿现身日(每年331日)、跨儿纪念日(每年1120日)都是这些认同的元素。

 

跨儿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心理工作者应当对跨儿有更多的了解,以提升自己在工作中的多元文化胜任力。

 

 

跨儿旗

 

 

                2 | 什么是跨性别?

性别的维度与社会常规

 

跨儿是社会中的少数群体。要理解跨性别,可以先从理解性别开始。

 

对于社会中不是跨儿的那些大多数人,可以用“顺性别”来称呼。顺性别者Cisgender people),指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与其出生分配性别的社会常规一致的人。顺性别者包括顺性别女性顺性别男性,即通常所说的女性男性

 

 

性别符号:

左边红色金星符号象征女性

右边蓝色火星符号象征男性

 

从顺性别的定义可以看到,性别不是只有一个维度的,而是有多个不同的维度,例如以下三个性别维度

l  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一个人对其作为男性或女性或某种替代性别的深刻而内在的感受。

l  性别表达Gender expression):通过外表、服装、配饰和行为来展现性别认同或角色的个人表达。

l  出生分配性别 / 被指派性别(Sex assigned at birth):个体在出生时根据外生殖器的外观被分配的性别。

 

我们的社会存在一定的性别常规,例如以下四个性别常规

l  生理决定性别:个体出生时的外生殖器,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l  心理生理相符:个体的性别心理应当与生理的性别相符。

l  性别只分男女:社会只承认男、女两种性别。

l  男女各有规范:男、女两种性别在外表、服装、配饰和行为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规范。

 

顺性别者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与其出生分配性别的社会常规是一致的,往往不会因为性别与社会常规不符而遇到问题,或者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也往往不会意识到这些性别常规的存在。

 

出生分配性别

性别认同

性别表达

顺性别男性

Cisgender man

顺性别女性

Cisgender women

 

理解跨性别

 

“指南1. 心理工作者应当理解,性别是一种非二元结构,它允许一系列性别认同的存在,并且一个人的性别认同可能与其出生分配性别不一致。“                  

——美国心理学会《跨儿心理工作指南》

 

跨儿与顺性别者不同,由于性别认同和/或性别表达与其出生分配性别的社会常规不一致,往往会因此而遇到问题,从而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发现自己具有跨性别的性别认同和/或性别表达。这种不一致,不是指跨儿有意要去打破常规,而是指跨儿的存在,客观上就与常规不符。

 

 

出生分配性别

性别认同

性别表达

跨性别男性

Trans man

 

跨性别女性

Trans women

 

性别酷儿

Gender queer

男或女

不完全只是男,也不完全只是女

 

跨装者

Cross dresser

男或女

 

男穿女装,女穿男装

 

有的跨儿在出生时根据外生殖器的外观被分配了一个性别,但ta深刻而内在地感受到,自己是另一个性别,这种性别认同对ta而言才是最真实的性别,出生分配性别是社会强行赋予的,并不符合自己的心理,不是真正的自己。跨儿这种自我认同的客观存在,表明了生理不能决定性别心理与生理并不必然相符

 

有的跨儿深刻而内在地感受到,自己既不完全只是男性,也不完全只是女性,而是某种非男女二元的替代性别,ta常常被称为性别酷儿。跨儿这种自我认同的客观存在,表明了性别不只分为男女

 

 

性别酷儿旗

 

 

跨儿符号

 

有的跨儿通过外表、服装、配饰和行为,来展现和表达与出生分配性别不一致的性别认同或角色。其中,有的跨儿认为自己是“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的跨装者,有的跨儿则认为自己只是在穿着符合自己性别认同的衣服,不是跨装、变装或异装,但不管哪种情况,跨儿的这种性别表达都常常被视为不符合男女规范

 

有的跨儿认为自己跨越了、转变了性别,例如有的跨性别女性认同自己是“男跨女(Male to Female / MtF)”、有的跨性别男性认同自己是“女跨男(Female to Male / FtM)”。也有的跨儿认为自己从来都是自己认同的性别,没有跨越、转变性别,例如有的跨性别女性认同自己只是女性、有的跨性别男性认同自己只是男性。

我们建议心理工作者将跨性别这种自然的心理现象,理解为跨越了社会的性别常规,而不一定是从一种性别跨越、转变为另一种性别。心理工作者应当按照跨儿的自我认同去尊重和承认ta的性别,不宜按照ta出生分配性别的社会常规去看待、评价ta的性别。

 

跨儿的需求与经历

 

有的跨儿被称为跨性者Transsexual people),即通过医疗干预,改变或正在改变身体的跨儿。这种改变是为了更好地使身体与性别认同相符。这些医疗干预主要包括激素治疗(性别肯定激素治疗,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therapy,gender-affirming hormone therapy,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 HRT)与性别肯定手术(性重置手术, 性别重置手术)(Gender-affirming surgery, sex reassignment surgery / SRS, genderreassignment surgery)。

 

此外,跨儿还常常使用以下三个词语,来表达跨性别的需求与经历: 

l  出柜Coming out):个人肯定或展现其拥有一种被污名化身份的过程。跨儿出柜,可以包括透露与出生分配性别或当前性别表达不一致的性别认同或性别历史。

l  过渡Transition):一些跨儿在转变为与出生分配性别不同的另一种性别角色时所经历的过程,包括社会过渡(例如进行另一种性别表达、拥有另一种性别身份)、医学过渡(例如激素治疗、性别肯定手术)。

l  过关Passing):让个体的外表或性别角色和表达能够融入顺性别群体,而不被发现是跨儿;被视为顺性别者。

 

 

3 | 什么是多元性别?

跨儿与多元性别

 

跨儿是与性别的社会常规不一致的人,这种不一致反映了性别的多元。

 

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是多元的。有的跨儿与顺性别者一样,在将性别分为男女的二元性别Gender binary)中,认同自己完全只是男性或完全只是女性。有的跨儿则在非二元性别Gender nonbinary)中认同自己,例如:

l  双性性别Androgyne):既是男性也是女性

l  双性别Bigender有时是男性,有时是女性

l  泛性别Pangender):拥有多种性别

l  流性别Genderfluid):在不同性别中流动变化

l  无性别Agender, Genderless):不属于任何性别

l  中性性别Genderneutral, Neutrois):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

l  第三性别third gender):属于男女之外的第三种性别

 

性别表达Gender expression)是多元的。性别表达的社会常规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今被视为专属于女性的高跟鞋,最早由男性发明和穿着。而裤子曾经专属于男性,女性经过抗争也获得了穿裤子的权力。

 

穿着高跟鞋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38-1715

 

性特征Sex characteristics)是多元的。这些性特征包括人的第一性征外部生殖器官内部生殖器官)、第二性征以及影响性征的基因性染色体性相关激素等。有的跨儿通过激素治疗、性别肯定手术等医疗干预,改变自己的第一与第二性特征,使其与自己的性别认同相符;有的跨儿只通过医疗干预部分改变第一或第二性特征;有的跨儿则接受自己的性特征,不需要任何医疗干预。还有的跨儿在出生时或接受医疗干预时被发现,其自然发育的性特征与其出生分配性别的典型性特征不相符,属于间性Intersex)的状况。根据个体出生时外生殖器的外观对其分配性别为男或女的做法,可能会对间性人造成伤害,因此目前已有德国等多个国家修改法律,在出生分配性别中增加除男、女之外的第三种性别

 

美国跨儿机构“跨儿学生教育资源(Trans Student Educational Resources)”制作了“多元性别独角兽The Gender Unicorn)”图,用来展现性别的多元。该图将性别分为五个维度,前三个分别是性别认同、性别表达和出生分配性别,这三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必然联系。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都分别有“女性”、“男性”、“其ta”三个箭头,每个箭头都表示从“完全不属于”到“完全属于”的连续性范围,三个箭头不是互斥的,而是共存的。每个人,包括顺性别者和跨儿,都可以尝试找到自己在每个箭头上的位置。

 



跨儿是同性恋吗?

 

“指南2. 心理工作者应当理解,性别认同和性倾向是不同的但相互关联的结构。”             

——美国心理学会《跨儿心理工作指南》

 

性倾向Sexual orientation)是指,基于一个人在性和情感上被什么性别的人所吸引,以及这种吸引可能导致的行为和/或社会关系,所组成的一种自我认同或身份。性倾向是多元的,顺性别者和跨儿都可能是异性恋,也可能是非异性恋,例如:

l  同性恋Gay, Lesbian):被与自己相同性别的男性或女性所吸引

l  双性恋Bisexual):既被男性所吸引,也被女性所吸引

l  泛性恋Pansexual):被任何性别的人所吸引

l  无性恋Asexual):不被任何性别的人所吸引

 

性倾向与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不同。性倾向描述了“我喜欢什么性别的人?”,而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描述了“我是什么性别?我想要展现出什么性别?”。性倾向与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又相互关联。一方面,在描述一个人的性倾向时,应当以个人的性别认同而非出生分配性别来作为ta的性别,例如,一个被男性所吸引的跨性别女性,可能会认同自己是异性恋而不是同性恋,一个被男性所吸引的跨性别男性,可能会认同自己是男同性恋而不是异性恋。另一方面,一个跨儿可能会由于被与自己出生分配性别相同的人所吸引,认同自己是同性恋后,才意识到自己有跨性别的性别认同和/或性别表达,从而认同自己是跨儿。

多元性别独角兽图中,广义的性倾向被分成了狭义的性倾向情感倾向这两个维度。它们与性别认同、性别表达和出生分配性别这三个维度同样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必然联系。每个人,包括顺性别者和跨儿,都可以尝试找到自己在性倾向和情感倾向这两个维度中每个箭头上的位置。(见多元性别独角兽图)

 

性与性别少数群体中的跨儿

 

“健康促进是透过公共政策和法律改革来达成的,藉由促进对性别和性多样化的包容与平等,进而消除偏见、歧视和污名化的烙印。”

  ——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变性者、跨性别者、和非性别常规者的健康照护准则(第七版)》

 

LGBT,又称同志群体、彩虹族群,是性与性别少数群体的统称。跨儿,是LGBT群体中的一员:

l  L:女同性恋(Lesbian

l  G:男同性恋(Gay

l  B:双性恋(Bisexual

l  T跨性别Transgender

 

随着群体的发展,LGBT已经扩展为LGBTQIA……等英文首字母的组合,以囊括酷儿(Queer)、性与性别存疑者(Questioning)、间性人(Intersex people)、无性恋(Asexual)、无性别(Agender)等群体。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使用SOGIESCSexual Orientation, Gender Identity and Expression, and Sex Characteristics)这一英文缩写来统称性与性别少数群体。

 

 

彩虹旗/LGBT骄傲旗/同志骄傲旗

 

 

4 | 跨性别是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吗?

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如何看待跨性别?

 

“只有当一种心理状态造成严重的痛苦或残疾时,才算是精神障碍。许多跨性别者并不把自己的性别视为痛苦或残疾,这意味着,认同自己为跨性别者并不是精神障碍。”

——美国心理学会《关于跨性别者,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

 

“……目前有清晰的证据表明性别不一致不是一种心理障碍,将其按照疾病进行分类可能会给跨性别者带来巨大的污名……“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修订说明

 

在过去,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曾经将跨性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目前国内使用的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主要是2001年发布的《中国精神疾病障碍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和2002年在国内开始使用的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这两个标准使用“性身份障碍/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s)、易性症/易性病Transsexualism)、双重角色异装症Dual-role transvestism)、性偏好障碍Disorders of sexual preference)、异装症/恋物性异装症Fetishistic transvestism)”等疾病来描述跨性别的认同和表达。

 

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对跨性别的认识不断增加,新的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逐步对跨性别进行去病理化。2013年发布的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将跨性别的认同和表达描述为“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异装障碍Transvestic disorder)”。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将跨性别的认同和表达从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中全部删除,同时在“性健康相关状况”章节中增加了“性别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的编码,从而让跨儿能够以此获得医疗保健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对ICD-11中跨性别相关内容的声明

 

什么是性别不一致?

 

ICD-11性别不一致描述为:

l  性别不一致的特点是:一个人体验的性别和被分配的性别之间存在显著且持续的不一致。

l  仅性别行为和偏好的多样性,不足以作为这一诊断的基础。

 

ICD-11将性别不一致分为以下编码:

 

HA60:青春期和成年期的性别不一致

l  青春期和成年期的性别不一致的特点是:一个人体验的性别和被分配的性别之间存在显著且持续的不一致,个体往往产生进行“过渡”的愿望,通过激素治疗、手术或其它医疗保健服务,使个体的身体尽可能多地按照其愿望与其所体验的性别一致,从而可以使其按照体验的性别进行生活及被社会接纳。

l  在青春期开始之前不能做这一诊断。

l  仅性别行为和偏好的多样性,不足以作为这一诊断的基础。

 

HA61:儿童期的性别不一致

l  儿童期的性别不一致的特点是:一个青春期前的儿童体验/表达的性别和被分配的性别之间存在显著的不一致。

l  这种不一致包括对成为和分配性别不同的性别有强烈的欲望;对于自身的性器官或将要出现的第二性征有强烈的不满,和/或对拥有和自身性别体验相符的第一性征和/或将要出现的第二性征有强烈的欲望;和自身性别体验相符而不是和分配性别相符的虚构或幻想游戏、玩具、比赛、活动和玩伴。

l  这种不一致必须持续大概两年。

l  仅性别行为和偏好的多样性,不足以作为这一诊断的基础。

 

HA6Z:未指明的性别不一致

 

 

 

 

如何识别跨儿?

 

由于跨性别是一种自我认同,识别一个人是不是跨儿,目前应以其主观叙述为准。在没有主观叙述的情况下,目前还没有客观指标能够判定一个人是不是跨儿。心理工作者应当了解及尊重跨儿的自我认同、性别状况及医疗保健需求,在具备相关资质和知识技能的条件下,为跨儿提供其所需的心理鉴定。

有的心理工作者要求其服务对象进行心理测试,根据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中“男性化-女性化(Mf / masculinity-femininity”维度的得分或贝姆性别角色问卷(BSRI)测量的结果,来评估其服务对象是不是跨儿。由于这两个问卷是根据性别的社会刻板印象编制的,而不管是顺性别者还是跨儿,其对自己性别的认同与表达可能与刻板印象不符,因此,通过这些测试来识别跨儿是不科学的

 

有的心理工作者要求其服务对象进行性特征、大脑、激素、基因等生理检查,来评估其服务对象是不是跨儿。虽然有研究表明,有生理性的因素影响了跨性别的产生或反映了跨性别的存在,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也无法根据生理检查结果来识别跨儿。

 

由于一些心理或生理状况(例如:精神分裂症、分离性人格障碍、间性)容易和跨性别相混淆,因此可以通过心理测试和生理检查来排除这些可能性

 

有的心理工作者研究采用内隐联系测试(IAT)的方法,了解儿童的内隐性别自我认同。该方法仍处于研究阶段,未来可能可以帮助心理工作者及其服务对象了解,其服务对象内隐的跨性别认同的强度

 

对于存在性别困惑的服务对象,我们建议心理工作者可以使用多元性别独角兽图,让服务对象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图中每个维度每个性别按0-10分进行评分。评分结果可能可以帮助心理工作者及其服务对象了解,其服务对象外显的跨性别认同和表达状况

 

 

 

5 | 跨性别心理如何产生?

性别心理的产生

 

人类社会中存在不同的性别,性别的区分基于生理、心理与社会上的性别差异。正是由于有这些性别差异的存在,跨儿才会发现自己的心理与出生分配性别的典型心理不符,具有跨性别的心理。要了解跨性别心理的产生,可以先了解顺性别心理及其差异的产生。

 

大多数心理学研究显示,顺性别男性和顺性别女性的心理没有大的差异。有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顺性别男性和顺性别女性的心理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在观看一些唤起情感反应的图片后,男性和女性不同大脑区域的激活强度,会影响此后回忆这些图片的成功率。又比如,在不同的文化中,男孩都喜欢和男孩一起玩,女孩则喜欢和女孩一起玩,玩耍时男孩一般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男孩会组成具有等级结构的大型群体,女孩则会组成合作性的小型群体。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性别心理的差异,有的受先天性生理因素(如基因、性激素)的影响,有的受后天性社会因素(例如教养风格、同伴群体)的影响,有的受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的共同影响。

 

在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儿童产生了不同的性别认同。对于顺性别者,10-14个月的婴儿就已表现出对同性别儿童某些运动的偏好,2-3岁就能够意识、接受并说出自己是男孩或女孩,这种认同会持续存在,虽然此时还无法理解不同性别在生理解剖结构上的差异。对于跨儿,有的人在2-3岁就认同自己是与出生分配性别不同的另一种性别,且这种认同也会持续存在,当ta们在学龄期间理解不同性别在生理解剖结构上的差异后,ta们不会认为自己的认同错了,反而会认为自己的身体长错了。有的跨儿则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困惑,并在年龄更大时才会形成跨性别的认同。

 

性别角色Gender role)指在特定文化中,与男性或女性相关的外表、个性和行为模式。性别角色更多是由文化塑造的,性别角色对一个人的社会化影响在出生伊始就开始了。通过接受父母教养,以及与同伴群体玩耍,儿童在2-3岁开始获得关于性别角色的知识,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性别角色的偏好和认同。对于顺性别者,偏好和认同自己出生分配性别的性别角色。对于跨儿,偏好和认同与自己出生分配性别不同的性别角色,这会影响其形成跨性别的认同。

 

 

 

 

跨性别成因的理论与研究

 

与顺性别心理差异一样,心理学对于跨性别的成因,也从 “先天论”(生理因素)和“后天论”(社会因素)两方面提出理论及开展研究。

 

“先天论”(生理因素)的研究主要有:

 

l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跨性别女性比顺性别男性更有可能拥有更长类型的对于雄性激素或睾酮的受体基因,这减少了雄激素和雄激素信号传导,让跨性别女性形成女性的性别认同。而女性特定性CYP17 T-34C等位基因分布模式的丧失,则可能与跨性别男性相关。相比基因不同的异卵双胞胎,基因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更有可能两人同时是跨性别。

 

l  大脑结构与功能:大量研究发现,跨性别女性的某些大脑结构与功能更接近顺性别女性而非顺性别男性,跨性别男性的某些大脑结构与功能则更接近顺性别男性而非顺性别女性。

 

l  产前激素暴露多个研究发现,产前雄激素暴露水平与跨性别有关。例如,指长比(一种普遍接受的产前雄激素的暴露标志)与跨性别女性存在相关性。

 

“后天论”(社会因素)的理论主要有:

 

l  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认为,跨性别是由于性心理发育遇到障碍,产生了固着,从而形成的。

 

l  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没有按照儿童出生分配性别的社会常规对儿童进行抚养教育,或同性别家长缺位、异性别家长与儿童过度亲密,导致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未能习得顺性别的心理,反而习得了跨性别的心理。

 

“后天论”(社会因素)的研究主要有:

 

l  约翰·曼尼的双胞胎实验:大卫·利马与布莱恩·利马为一对同卵双胞胎兄弟。在婴儿期时,大卫因事故损坏了外生殖器官。心理学家约翰·曼尼认为,性别认同是由养育子女的方式决定的。约翰·曼尼说服大卫的父母,让大卫接受了性器官改造手术,服用雌激素,并被当作女孩抚养长大。约翰·曼尼发表论文称,大卫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女孩,心理与行为与其双胞胎兄弟布莱恩截然不同。

 

 

大卫·利马(1965-2004

 

 

但是,“后天论”(社会因素)存在很多争议。有证据表明,跨性别不是完全由社会因素决定的。这些证据包括: 

 

l  约翰·曼尼双胞胎实验的失败:大卫·利马并未如约翰·曼尼所言,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女孩。他感觉自己不像女孩,并在13岁时试图自杀。此后,大卫被告知他被接受性别改造的事实,并决定恢复男性身份生活,接受性别复原手术与激素治疗。约翰·曼尼双胞胎实验的失败,证明了对顺性别者进行跨性别塑造是无效且有害的。

 

l  “扭转治疗”的失败:对跨性别者进行顺性别塑造,同样被证明是无效且有害的。“扭转治疗”就是这种的一种塑造,具体内容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讲到。

 

l  性别认同的心理发展:有的跨儿在2-3岁时就已形成跨性别认同,在此后的社会化过程中并未受到影响,跨性别认同持续终生。

 

l  社会因素的多样性:与顺性别者一样,跨儿的成长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对于为什么有些人是跨性别者,还没有统一的解释。跨性别的表达模式很多元化,令任何简单或单一的解释都难以立足。许多专家认为生理因素(如遗传或产前荷尔蒙水平的影响),及童年、青少年或成年的经历,都可能和跨性别认同有关。”

——美国心理学会《关于跨性别者,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

 

有必要了解跨性别的成因吗?

 

心理学的任务,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心理工作者的任务,是运用心理学这一工具,为人类造福。

 

对跨性别的心理与行为进行科学研究,可以更准确地对跨性别进行描述,探索跨性别形成的原因,有助于让心理工作者、跨儿和社会大众对跨性别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心理工作者应当运用这些知识,提升自身为跨儿提供友善服务的能力,提升跨儿的自我认同,提升社会对跨性别的接纳。

 

了解跨性别的成因与发展规律,有助于预测和控制跨儿的心理。心理工作者应当运用这些知识,帮助跨儿及其亲友应对跨儿可能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跨性别本身不是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目前也没有证据证明跨性别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心理工作者不应尝试预防跨性别心理与行为的出现,也不应尝试对已经出现的跨性别心理与行为进行纠正。过去曾有心理工作者和家长尝试对跨性别进行预防和纠正,已经被证明是无效且有害的,具体内容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讲到。

6 | 跨儿遭遇着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跨儿有心理健康问题吗?

 

虽然跨性别不是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但跨儿与顺性别者一样,面临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抑郁、自残自杀、物质滥用、饮食失调、自闭症等。这些问题并不是跨性别本身必然引起的,有很多跨儿拥有着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但也有很多跨儿由于承受外部和内部的压力,而产生了这些心理健康问题。

 

与顺性别者相比,跨儿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2015年,美国跨性别平等中心在全美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有27715位美国跨儿参与了调查。调查结果将跨儿群体的数据与美国普通人口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对比,有以下发现:

 

 

 

l  心理痛苦更严重:在参与调查前一个月,39%的跨儿经历了严重的心理痛苦,而美国普通人口中该项数据仅5%。在参与调查前一个月,29%的跨儿认为其经历的心理痛苦对生活和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35%的跨儿认为有一些影响,26%的跨儿认为有一点影响,只有10%的跨儿认为没有影响。

l  自杀问题更严重40%的跨儿曾经在一生中尝试过自杀,接近美国普通人口中该项数据(4.6%)的9倍。7%的跨儿曾经在过去一年内尝试过自杀,接近美国普通人口中该项数据(0.6%)的12倍。

 

外国跨儿心理健康状况

 

由于跨儿挑战了当今社会中传统的性别二元假设(Norton & Herek, 2013),该群体常常会经历与其性别认同相联系的负性事件,包括性别认同困扰、基于性别认同的偏见、歧视、侮辱以及社会支持的缺乏(Blumere et al., 2012)。

 

研究表明,跨儿比性少数群体中的非跨性别的个体更容易经历歧视、有更普遍的抑郁状况和更多的自杀意图(Su et al., 2016)。在跨儿群体中,存在着非常高比例的抑郁症44.1%)、焦虑症33.2%)的现象(Bockting et al., 2013)。此外,跨儿群体尝试过自杀的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人人群,达到约26%至45%(Clements-Nolle, Marx & Katz2006)。

 

研究记录了跨儿报告其遭受的污名和歧视的广泛经历(Grant et al., 2011),以及这些经历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健康后果(Bockting, Miner, Swinburne Romine, Hamilton, & Coleman, 2013),包括抑郁Fredriksen-Goldsen et al., 2014)和自杀Clements- Nolle, Marx, & Katz, 2006)的增加。

 

青少年出现的性别认同相关问题,给ta们带来了一系列独特的挑战。许多性别存疑青少年的临床表现很复杂,也存在共同出现的心理问题,如自杀意念、自残行为(Liu & Mustanski, 2012Mustanski, Garofalo, & Emerson, 2010)、药物和酒精使用Garofaloet al., 2006)和自闭症AL de Vries, Noens, Cohen- Kettenis, van Berckelaer-Onnes, & Doreleijers, 2010Jones et al., 2012)。

 

性别认同可能影响跨儿如何去经历共存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或者共存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使跨儿的性别表达或性别认同复杂化。例如饮食失调可能受到跨儿的性别表达的影响(例如用于管理体形或月经的僵硬的饮食模式,可能与性别认同或性别不安有关;Algars, Alanko, Santtila, & Sandnabba, 2012Murray, Boon & Touyz, 2013)。此外,自闭症的存在可能使跨儿的表达和对性别认同的探索复杂化(Jones et al., 2012)。

 

各项研究均表明,世界范围内,跨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都不容乐观。

 

 

 

中国跨儿心理健康状况

 

北京同志中心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共同发布的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60名参与调查的跨儿中:

 

l  强烈的性别不安: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曾经历不同形式的、强烈的性别不安,如曾强烈厌恶自己的生理性别、对青春期发育感到强烈痛苦和焦虑或曾渴望阻止发育、掩盖或改变自己的性征,其中跨性别男性和跨性别女性经历性别不安的比例更高,在80%以上。

 

 

 

l   抑郁情况普遍:有61.5%的调查对象存在抑郁情况,但抑郁程度有所不同。在所有参与调查的跨儿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在抑郁高风险,29.4%的调查对象有抑郁倾向。

 

 

 

l  焦虑情况普遍:此次报告的焦虑症量表显示,有73.2%的调查对象正在经历不同程度的焦情况。有21.1%得人达到了重度焦虑。

 

 

 

l  高自残自杀风险44.5%的跨儿曾因为自己的性别认同产生过过自残的想法,21.2%的人有过自残的行为;有过自杀想法的人近乎达到了总样本的一半,有过自杀行为的人达到12.7%

 

综上所述,中国跨儿的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健康水平偏低,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和自伤、自杀的高风险行为。

 

心理工作者应当了解跨儿面临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尽己所能帮助跨儿提升心理健康

 

点击链接查看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http://www.bjlgbtcenter.org.cn/52/i-2623.html

 

 

7 | 解决跨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哪些服务?

跨儿健康服务的选项


解决跨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相应的健康服务。以下内容,摘抄整理自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变性者、跨性别者、和非性别常规者的健康照护准则(第七版)》及其它相关资料,并根据目前最新的情况加以修订。

 

作为特殊群体,跨儿需要很多医疗和其它服务,来减少性别不安和由于社会压力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服务主要包括心理服务激素治疗性别肯定手术和包括嗓音、沟通训练在内的其它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跨儿需要的心理服务、激素治疗和性别肯定手术,并不是一个需要全部接受并且按规定的顺序进行的打包服务,而是非常个性化的,由跨儿本人依照自身情况去选择接受哪些服务和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进行。尽管有许多人同时需要激素治疗和性别肯定手术,以减缓ta们因性别不安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也有很多人只需要这些治疗选项的其中之一,甚至有些人什么都不需要。 换句话说,性别不安的治疗已经变得更加个别化。

 

尽管性别不安的治疗已经变得更加个别化,但由于大多数性别肯定手术的效果是不可逆的,部分激素治疗的效果也是不可逆的,跨儿在接受这些健康服务前应参考专业人士的意见,做好充分的考虑和准备

 

心理服务 

1. 评估与诊断 

 

由于对心理情况的证明是跨儿获得激素治疗、进行手术或修改证件的条件之一,很多跨儿需要得到心理医生的评估与诊断说明。在我国,根据《精神卫生法》与《性别重置技术管理规范》规定,跨儿所需的精神卫生诊断证明只能由精神心理科医师开具,心理咨询师和其它心理工作者无权开具。

 

2. 心理咨询 

 

1)探索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性别角色 

 

心理工作者需要用自己在多元性别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来协助在性别认同方面存在困惑的来访者,探索ta们的性别认同、性别表达和性别角色。

 

2)提供关于性别认同和表达的选项,以及可能的介入治疗的信息

 

心理工作者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在教育跨儿有关性别认同和表达的多样性,以及减缓性别不安的各种选项及各个选项的效果及风险(如进行激素治疗、性别肯定手术)。心理工作者可以促进跨儿探索这些不同的选项,找寻一个令自己感觉到自在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表达。 

 

3)处理性别不安和污名化在心理健康上造成的负面影响 

 

跨儿可能受困于某种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与其性别不安或性别少数压力有关。心理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伤、自杀、被虐待和忽视的经历、强迫症、物质滥用、性问题、人格障碍、饮食障碍、精神障碍、以及自闭症。对于以上及其它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工作者应该进行评估筛检。 因为这些问题可能是造成跨儿困扰的重大来源,如果不及时治疗,会让性别认同的探索和性别不安的解决历程变得更加复杂。处理这些问题,可以大力地促成性别不安的解决、性别角色的可能改变、在充分知情下做出介入治疗的决定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4)加强社会和同侪支持

 

对于某些跨儿而言,同侪支持和团体的体验,比任何个别的心理治疗更加有帮助。对于探索性别问题的人们,如果可能的话,应该鼓励参与社群的活动。如果可以应该要提供同侪支持的资源和讯息。

 

5)鼓励、指导跨儿进行真实生活体验

 

真实生活体验是指以与个人性别认同一致之性别角色生活的体验,能够提供跨儿在进行不可逆的手术之前,有足够的机会去体验和调整ta们想要的性别角色。在社会层面上改变个人的性别角色,往往比生理层面更具有挑战性。改变性别角色的也意味着逐渐向自己的亲友和整个社会出柜,这会给个人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跨儿可以通过进行真实生活体验,意识到改变性别角色后在家庭、人际关系、教育、职业、经济和法律等方面可能会面临的挑战,为进一步做出决定做准备。为了确保性别角色得以调适成功,得到合格的心理工作者与同侪的支持,是非常宝贵的。 

 

3. 转介

 

由于除精神心理科医师以外的心理工作者无法开具跨儿进行激素治疗和手术所需要的证明,这些心理工作者可以将跨儿介绍给自己了解的能够开具证明的、对跨儿友善的精神心理科医师。当一名心理工作者觉得自己的相关知识经验无法胜任跨儿个案时,可以选择将个案转介给更有经验的同行。

 

激素治疗

 

针对跨性别女性的激素治疗:

l  内容:抗雄激素+雌性激素。

l  效果:乳房发育、性欲和勃起功能下降、睾丸尺寸缩小,以及与肌肉质量相比较,身体脂肪的百分比较为增加。

l  风险:雌性激素存在增加抑郁的风险,以及带来患胆结石以及静脉血栓相关疾患方面的风险。

 

针对跨性别男性的激素治疗: 

l  内容:雄性激素。

l  效果:声音变低沉,阴蒂增大、脸部和身体毛发增生、停经、乳房组织萎缩、性欲增加,以及与肌肉质量相比较,身体脂肪的百分比较为减少。 

l  风险:雄性激素存在增加躁狂的风险,以及带来痤疮、红血球增多症等风险。

 

 

 

性别肯定手术

 

针对跨性别女性,性别肯定手术可能包括:

l  生殖器手术:阴茎切除手术、睪丸切除手术、阴道成形手术、阴蒂整型手术、外阴部成形手术。

l  乳房/胸部手术:隆乳手术(植入手术/脂肪填充手术)。

l  其它手术:脸部女性化手术、抽脂手术、脂肪填充手术、嗓音手术、甲状软骨缩小手术、臀部增大手术(植入手术/脂肪填充手术)、头发重建以及各种美容手术。

 

针对跨性别男性,性别肯定手术可能包括:

l  生殖器手术:子宫切除手术/双侧卵巢切除手术、重建尿道的固定部分,结合阴核释出手术或阴茎成形手术(采用带蒂或带血管的皮瓣)、阴道切除手术、阴囊成形手术、以及植入勃起和/或睾丸的假体。

l  乳房/胸部手术:皮下乳房切除手术、塑造男性胸部。

l  其它手术:嗓音手术(罕见)、抽脂手术、脂肪填充手术、胸部植入手术,以及各种美容手术。

 

 

 

点击链接查阅《变性者、跨性别者、和非性别常规者的健康照护准则(第七版)》

https://www.wpath.org/media/cms/Documents/SOC%20v7/SOC%20V7_Chinese.pdf

 

 

 

 

 

 

8 | 跨儿心理健康的压力来源于哪里?

性与性别少数压力

 

性与性别少数群体面对的压力,对性与性别少数群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家Meyer (2003) 通过元分析的方法,对大量以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述评,在理论上提出了影响性少数群体心理健康的“性少数压力模型”。该模型认为,压力与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关系,压力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差。性少数群体除了面对所有异性恋群体也会面对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等一般压力之外,还面对着与其性倾向相关的特殊压力。这些特殊压力又可以分为远端压力(也称外部压力)近端压力(也称内部压力)。远端压力包括歧视暴力,近端压力包括害怕拒绝隐藏身份内化同性恋嫌恶。模型还指出,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这两个因素,在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注:同性恋嫌恶的意思相当于人们常常提到的“恐同”(Homophobia),是指人们对于同性恋者的一种负性态度。“内化恐同”(Internalized homophobia)是指同性恋者将此观念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对自己的性倾向产生一系列的负性态度。但此命名暗示这种消极态度属于一种病态现象(Phobia一词意为恐惧症,如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随着该词概念的演化,学界主流不再提及这种负性态度的病态性,不再认为这种负性态度代表恐惧,而更适合命名为同性恋嫌恶(李放,2018)。后文的“跨性别嫌恶”的概念也是如此。)

 

 

性少数压力模型图

 

虽然性少数压力模型是建立在以LGB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之上的,但很多研究者证明了跨儿群体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压力。心理学家Testa等人 (2014) 通过对跨儿群体的调查研究,将性少数压力模型扩展到跨儿群体,在性少数压力模型的基础上增添了跨儿群体与其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相关的独特压力,在远端压力中增加了与性别相关的拒绝以及对性别认同的不肯定(即否认跨儿的性别认同,例如将一名跨性别男性称为小姐),将内化同性恋嫌恶替代为内化跨性别嫌恶(即内化社会对跨性别者的消极态度),并指出社群联结感和自豪感作为跨儿群体心理健康的韧性因素,形成了性别少数压力模型。

 

性别少数压力模型图

 

跨儿遭遇的近端(内在)压力

 

跨儿遭遇的近端(内在)压力包括:消极预期、隐藏身份和内化跨性别嫌恶。

 

消极预期:受到排斥和拒绝,会使跨儿担心再次遭遇歧视,对未来发生的事件抱有消极态度,引起担忧、绝望等情绪。

 

隐藏身份:外界的压力使跨儿希望通过隐藏跨性别身份的方式来避免伤害,但隐藏跨性别认同相对比较困难,会使跨儿时刻处在压抑、紧张的状态。此外,隐藏自己的跨性别身份也意味着一定程度上把自己和社群的联系切断,而社群联结却是跨儿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

 

内化跨性别嫌恶:内化跨性别嫌恶是指个体不断接触到ta人对跨性别的厌恶、反感、敌意等消极态度, 并在成长中将此观念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对自己的性别认同产生一系列的消极态度,认为自己的跨性别身份是病态的、令人羞愧的。而这种态度会严重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

 

 

与内化跨性别嫌恶斗争的跨儿

 

根据性别少数压力模型,远端(外部)压力和近端(内在)压力都会直接影响跨儿的心理健康。但远端压力除了直接影响外,还会通过加重近端压力的方式,间接影响跨儿的心理健康。换句话说,跨儿的近端压力并不完全是自己产生的,更多是因远端压力而产生的。远端压力才是影响跨儿心理健康的最根本因素。

 

9 | 社会压力如何影响跨儿心理健康?

跨儿遭遇的远端(外部)压力

 

“指南5. 心理工作者应当认识到,污名、偏见、歧视和暴力如何影响跨儿的健康和幸福。”

 

“指南6. 心理工作者应当努力认识,制度性障碍对跨儿生活的影响,并协助发展出跨儿肯定性环境。”

 

“指南7. 心理工作者应当理解,有必要性促进社会变革,减少污名对跨儿健康和幸福的负面影响。”

--美国心理学会《跨儿心理工作指南》

 

北京同志中心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发布的《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发现,国内跨儿遭遇了来自健康服务、原生家庭与亲密关系、校园环境、工作环境和公共空间中的很多压力。

 

1. 健康服务中的压力 

 

1)心理咨询

 

缺乏心理咨询76%的跨儿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没有进行过心理咨询。有的跨儿认为心理咨询不能帮助解决实际的现实问题,比起咨询师更愿意找有跨性别经验的人,担心咨询师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感受,经济条件有限付不起咨询费。

 

心理咨询遇到障碍:在进行过心理咨询的跨儿中,有人遭遇过咨询师不了解跨性别群体现实困境的情况,有的咨询师说自己能够治好跨性别,有的咨询师声称“跨性别是一种疾病”,还有的咨询师不知道跨性别这一概念、不了解跨性别成因、混淆性别认同与性取向、或者将跨性别当做抑郁症进行治疗。

 

 

 

2)激素治疗

 

高需求率与低满意率62%的跨儿有激素治疗的需求,但只有很少数的跨儿对国内激素治疗状况感到满意。由于得到精神心理科医师的诊断证明是跨儿进行激素治疗的前提,而目前获得证明的难度较大,即使获得证明也很难找到了解跨性别激素治疗的医生,导致许多跨儿不能通过正规渠道安全、有效地获得激素治疗。

 

无法获得激素治疗导致高风险行为:调查显示,在无法获得安全、有效的激素治疗的情况下,很多有激素治疗需求的跨儿会因此感到抑郁、焦虑,甚至出现自杀、自残的念头或出现过自杀、自残的行为。有的跨儿会采取非正规途径获得药物,会使用国外不认识名字的药和别人给的不了解的药,会加大用药剂量,甚至有人会使用动物药物或尝试自行切除生殖器官。 

 

3)性别肯定手术

 

高需求率与低满足率51%的跨儿有手术的需求。但由于手术阻碍巨大、手术信息获取困难、手术资源稀缺、开具手术所需相关证明的过程困难等原因,只有少数跨儿进行过手术。

 

被迫无法手术影响心理健康: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父母不同意、年龄未满20周岁等原因,导致跨儿被迫无法手术。有无被迫无法手术的经历,和心理健康状况(抑郁)相关。

 

2. 原生家庭与亲密关系中的压力 

 

低接受度与低支持率:由于跨儿挑战了性别二元规范,大部分跨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会引起父母强烈的反对,89%的家庭不能完全接受跨儿孩子,60%的跨儿得不到原生家庭的支持。而当跨儿表现出有使用激素、进行手术的需求时,父母在经济、情感上的支持率都会变得更低。

 

暴力普遍:几乎所有可能或确定被父母或监护人知道身份的跨儿,都受到原生家庭一次以上的暴力。在有伴侣、配偶或子女的跨儿中,只有极少数人表示从来没有遭受过任何形式的来自伴侣、配偶或子女的暴力行为。暴力的形式包括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殴打、侮辱与谩骂、强迫与别人发生性关系、强行送去扭转治疗等等。由于可求助的对象和求助渠道非常少,许多跨儿在遭受这些暴力后没有进行任何求助。

 

3 校园环境中的压力 

 

校园欺凌与暴力:跨儿会由于不同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遭受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暴力。71%的跨儿曾遭受校园暴力。除了经常性发生的孤立、排斥、嘲弄、侮辱,一部分跨儿还会遭遇威胁、恐吓、推搡、踢打等更为严重的校园暴力。校园暴力对跨儿的生活影响巨大,直接导致跨儿辍学率高,并间接影响到跨儿整体的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

 

校园暴力影响心理健康:有过校园暴力经历的跨儿,其抑郁发生率更高。

 

 

性别气质阴柔而被同学霸凌致死的台湾中学生叶永鋕

 

4 工作环境中的压力

 

就业困难: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歧视和污名、修改身份和学历证件条件的障碍所导致的人证不符等问题,导致跨儿在就业时遇到巨大困难。跨儿的失业率高,经济收入低。

 

工作环境不友好:工作中的跨儿,25%认为工作环境对跨儿身份的不友好,40%不会选择自由表达自己的性别身份。

 

工作环境影响心理健康:工作环境友好程度与跨儿心理状况正相关。有过抑郁症经历的跨儿中,认为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友好的比例高于平均水平,而认为自己工作环境友好的比例远低于平均水平。

 

5 公共空间中的压力 

 

认同身份与证件身份普遍不符:由于获得手术的障碍很大、修改证件的条件严苛,仅有1%的跨儿成功将身份证件上标注的性别与姓名更改为本人所认同的内容。

 

公共空间不适感:大部分跨儿在街道、商店、餐馆、健身房、地铁公交等公共空间会感受到压力,这种压力可能来源于ta人的注视,和对ta人负面反应的担忧。其中,公共浴室是最让跨性别男性和跨性别女性感到恐惧的公共空间。72%的跨儿在卫生间有不适感。

 

公共空间歧视:调查显示,许多跨儿曾经在公共空间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歧视或暴力。其实,歧视不仅包括一些诸如骚扰、嘲弄、议论等比较明显的不礼貌、不尊重行为,还有一些比较细微的表现。例如,对跨儿的出现表现得惊异、害怕、因为好奇而注视、甚至尾随跨儿、将跨儿视作有精神问题的人、将跨儿视作需要同情和怜悯的人等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办公室设立的性别友善厕所

 

跨儿的法律保障现状

 

2018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华女子学院共同发布了《跨性别者性别认同的法律承认——中国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评估报告》。报告主要有以下发现:

 

法律性别身份:跨儿可以进行性别和姓名的变更,但必须以完成性别重置手术为前提。学校、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无权更改跨儿文凭上标注的性别。由于相关政策设计不合理性,跨儿在转换法律性别身份上面临重重困难。

 

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将性别重置手术申请人认定为“易性病患者”,要求患者必须提供充足材料并满足十分苛刻的条件才能接受性别重置手术。

 

“(三)实施主体手术前,手术对象应当提供如下材料并纳入病历:

1. 当地公安部门出具的手术对象无在案犯罪记录证明。

2. 有精神科或心理科医师开具的易性病诊断证明。

3. 手术对象本人要求手术的书面报告并进行公证。

4. 手术对象提供已告知直系亲属拟行性别重置手术的相关证明。

(四)手术前手术对象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1. 对性别重置的要求至少持续5 年以上,且无反复过程。

2. 术前接受心理、精神治疗1 年以上且无效。

3. 未在婚姻状态。

4. 年龄大于20 岁,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5. 无手术禁忌证。“

——《性别重置技术管理规范(2017版)》

 

就业:虽然多部法律有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的规定,但这些法律呈现出碎片化特征,没有明确保护跨儿的平等就业权。

 

教育:缺乏禁止校园歧视和暴力的条款,以及将多元性别知识纳入教材的规定。

 

禁止暴力伤害:法律没有针对跨儿而做出的特别规定。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但尚无相关法律在跨儿群体中实施的案例出现。

性侵害:强制猥亵罪的受害人不再限于女性,但强奸罪与性骚扰的保护对象仍然限于女性。

 

辅助生殖:《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作为治疗不孕不育的医疗手段,其应用以合法生育为前提。跨儿只有在更改性别后与异性结婚,本人或配偶才有接受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法学意义上的资格。

 

强制矫治:法律与政策未禁止对跨儿性别认同及表达的强制矫治行为。

 

公共服务:法律与政策未规定公共服务应当满足跨儿的需求,从而导致跨儿在公共场所如厕、在救助站住宿等均陷入困境。

 

点击链接查阅《跨性别者性别认同的法律承认—中国相关法律和政策评估报告》:

https://www.cn.undp.org/content/china/zh/home/library/democratic_governance/legal-gender-recognition-in-china--a-legal-and-policy-review-.html

  

 

 

10 | 跨性别可以扭转治疗吗?

什么是扭转治疗

 

 

 

“扭转治疗”是一种企图改变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的行为,其基础是将个体的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视为病理性的。

 

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和西欧常会用到的扭转治疗方法包括:冰锥脑白质切除术、伴有激素治疗的化学阉割、厌恶疗法(例如:对生殖器官进行电击、在同性性刺激物出现的同时喂食催吐剂)、自慰再制约法等。在较近期,美国会使用的临床技术则仅限于咨询、想象、社交技能训练、以及像“祈祷、团体支援和压力”般的灵性介入措施。

 

 

为什么现在学界和业界开始反对扭转治疗

 

美国心理学会(APA)发表的文献指出,长期记录证明该“疗法”是无效的。此外,研究表明该“疗法”会加重自我厌恶和焦虑情绪,因为它引导人们压抑甚至厌恶自己的性取向或性别认同。APA的文献综述发现,扭转治疗与抑郁、焦虑和自杀风险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精神医学会指出,现代医学早已认为非顺性别异性恋之性倾向、性行为、性别认同、以及伴侣关系,”既非精神疾病,亦非人格发展缺陷,而是人类发展多样性之正常展现“。

 

美国精神分析协会肯定个体性取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权利,认为精神分析技术不包含有目的地以“转换”“修复”为名改变个体的性取向、性别认同或者性别表达,此种“技术”违反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增强伤害性的内化态度而导致实质性的心理痛苦(APSAA2012)。

 

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医学会申明称,没有发现任何证据支持面向性取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的“治疗干预”有效性,并有证据证明“扭转治疗”是有害的(AACAP1993)。

 

目前美国有十一个州和特区禁止“扭转治疗”。在欧洲,位于地中海中心的马耳他是第一个在全国范围禁止“扭转疗法”的国家。

 

 

如何对待寻求扭转治疗的来访者

 

虽然扭转治疗是不可行的,但由于这一观念的大众普及性不高,在实务工作里可能会遇到前来求助寻求扭转治疗的来个案。

 

【案例】来访者21岁,大学生,出生分配性别为女性,因性别认同苦恼前来求助。自述从小时候开始觉得自己应当是一名男生,无法融入女生群体。尝试向妈妈表达苦恼,但妈妈骂自己是“变态”,同学也用异样的目光孤立自己。希望透过心理咨询,认同自己是一名女性。(备注:本案例为虚构案例)

 

如果你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你会怎么办?

 

  1. 了解寻求扭转治疗的动因,例如宗教取向、身份发展程度、内化的消极信息。案例中的来访者可能本身并不想寻求扭转治疗,而是由于无法承受被孤立、被重要ta人歧视、内化跨性别嫌恶等压力带来的痛苦而寻求治疗,所以咨询重点应放在心理压力上。

 

  1. 以真正助人的态度对待来访者。重新理解尊重来访者意愿、了解来访者以前的经历并关注可能的创伤、清楚告知扭转治疗的风险并讨论替代方法、帮助来访者成长、帮助来访者身份的整合。

 

 

11 | 面向跨儿的咨询需要什么样的胜任力?

什么是多元文化胜任力

 

北京同志中心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发布的《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发现,76%的跨儿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没有进行过心理咨询。有的跨儿认为心理咨询不能帮助解决实际的现实问题,比起咨询师更愿意找有跨性别经验的人,担心咨询师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感受。

 

台湾一项面向同志群体的调查中(样本数414),只有35.0%的同志曾经寻求心理咨询的资源协助,其他有需要却没有寻求协助的主要因素为“不认为心理师真的能帮助我的问题”、“心理师不见得理解同志”以及“不知道到哪里找对同志友善的心理师”(陈彤昀,2014)。 虽是面向同志群体的调查,但在实务工作中也同样适用于跨儿群体的求助动机。

 

SueArredondoMcDavis1992)提出了多元文化咨询能力(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competencies),包括咨询心理师对自身文化价值观与偏见的觉察、咨询心理师对个案世界观的觉察以及文化适宜性的处遇策略。

与跨儿群体工作时,多元文化胜任力已成为心理工作者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技能。

 

 

 

 

对于咨询师自身的多元文化胜任力

 

“指南4. 心理工作者应当意识到,自身对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态度和知识,可能会影响自己为跨儿及其家人提供服务的质量。”

“指南1. 心理工作者应当理解,性别是一种非二元结构,它允许一系列性别认同的存在,并且一个人的性别认同可能与其出生分配性别不一致。”

“指南2. 心理工作者应当理解,性别认同和性倾向是不同的但相互关联的结构。”

--美国心理学会《跨儿心理工作指南》

 

研究表明,心理工作者对跨儿和性别认同和/或性别表达的假设、偏见和态度,会影响心理工作者提供服务的质量,以及 ta 们建立有效服务关系的能力(Bess & Stabb 2009 Rachlin 2002)。例如,自身对性别二元的价值观,可能会陷入个案必须以男性或女性身份生活而忽略性别多样性的焦虑中。

 

在实务工作领域,心理工作者应当觉察自身关于性别和性、性别刻板印象和跨儿身份的个人信念,以及辨识 ta 们自己的知识、理解和接纳方面的差距(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ACA], 2010)。这些检查可能包括,探索自己的性别认同,以及自己与特权、权力或边缘化相关的性别经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性别认同的发展早于性倾向。性别认同通常建立在幼儿期,但个体不一定会意识到,可能会在童年、青春期或成年期意识到。性倾向的吸引意识通常出现在青春期早期。在实务工作中可能需要区分性倾向与性别认同。有的跨儿不熟悉性别认同范围,可能会认为 ta 们必须是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或酷儿。

 

 

 

对于个案的多元文化胜任力

 

“指南3. 心理工作者应当试图理解,跨儿的性别认同如何与其它文化身份相互交织。”

            --美国心理学会《跨儿心理工作指南》

 

心理咨询师应当理解身份特权与刻板印象/污名之间的关联。一个人的身份包括种族/民族、年龄、教育、社会经济地位、移民状况、职业、残疾状况、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性倾向、关系状况以及宗教和/或精神归属等。虽然身份的某些方面可能提供特权,但其它方面可能会产生污名并阻碍赋权。

 

例如,跨性别男性可能获得男性特权,但可能面临对于男性性别刻板印象的压力。跨性别女性,可能会经历女性的好处,但也可能会遇到女性特有的性别歧视和物化。对于有宗教信仰的跨儿,例如基督教,会面临信仰与性别身份的冲突。

 

在实务工作中,心理工作者可以帮助跨儿理解和整合,在权力系统和系统性的不公平中,可能具有不同特权的身份。也可以通过让跨儿学会管理被污名化的交织身份,来突出并加强跨儿的胜任力和韧性的发展。

 

 

12 | 面向跨儿的咨询需要什么样的态度?

性别咨询的伦理规范

 

美国心理学会(APA)伦理守则在性别咨询上的声明:心理工作者应当知道并尊重文化、个体与角色差异,包括年龄、性别、性别认同、种族、民族、文化、国籍、宗教信仰、性倾向、残障、语言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当与这些团体的成员工作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基于这些因素,心理工作者应试图消除与ta们工作时所存在的偏见,并不会有意参与或纵容带有上述偏见的活动。

 

美国咨询协会(ACA)伦理守则在性别咨询上的声明:咨询师不应该纵容或涉入基于年龄、文化、残障、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性别、性别认同、性倾向、婚姻状况/关系、语言偏好、社会经济地位或任何被法律禁止的歧视。咨询师不应歧视当事人、学生、员工、受督者或研究参与者而对其产生负面的影响。

 

咨询师的肯定性态度

 

在目前的实务工作中,咨询师普遍存在对跨儿群体了解不足的情况,这会影响到咨询效果。比如,2009年,美国心理学会(APA)性别认同和性别差异特别工作组(TFGIGV)调查发现,近30%的参与调查的工作者对跨儿群体存在了解度不够的问题(APA TFGIGV2009)。心理工作者和其ta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在跨儿肯定性护理方面的培训和经验有限,可能会对跨儿群体造成伤害(MikalsonPardo,&Green2012; Xavier等,2012)。

 

美国心理学会(APA2015年发表的跨儿心理工作指南指出,多数心理咨询师缺乏与跨儿议题相关的知识与能力,缺乏正确信息与训练不足,不仅会造成心理咨询师对跨儿个案的误解与伤害,也会导致社会持续边缘化跨儿。

 

事实证明,当跨儿在获得社会支持或跨儿肯定性服务时,更有可能获得积极的生活结果。因此,咨询师在与跨儿工作时,应尊重和支持跨儿真实地表达ta们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以及ta们的生活经历,可以改善跨儿的健康、幸福和生活质量(Witten 2003)。

 

对寻求咨询服务的跨儿群体而言,有能力的咨询师应具备以下特

(Benson,2013; Elder, 2016; McCullough et al., 2017; McCullough et al., 2017, p. 428)

 

1.  具备关于跨儿的知识与术语。比如用跨儿喜欢的称呼,在咨询环境中做性别友善设计,如无性别卫生间等。

2.  未将其性别身份病理化。诊断只是一个标签,与咨询师工作的是标签下真实的人。

3.  塑造一种接纳和欢迎的环境,让跨儿可以自由地谈论性别多样化的经历。

 

 

 

系统合作与跨学科合作

 

考虑到影响跨儿心理健康的因素部分来源于社会文化或社会制度,我们可能会意识到光靠心理咨询起到的效果有限。因此,我们鼓励咨询师与精神科医师、社群组织保持友好关系和建立工作团队。

 

引入跨儿社群、建立支持系统是一个具有疗效的做法。建议咨询实务工作者与相关跨儿的机构合作,除了了解跨儿的身心状态以及需要等,也藉此提供ta们家人友善咨询的管道,让ta们认识其ta跨儿的社群。除了进行交流外,这其实也为跨儿建立其ta支持的力量。研究表明,跨儿透过参与自己的社群,遇见跟自己相同身分的人,因此减少了孤立的感觉及提升了自我归属感(Korell & Lorah, 2007)。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跨儿心理”

 

 

联系我们的微信kuaerxinli-01

 

 

捐助我们

 

 

 

 

 

 

 

 

20205月 第一版

 

 

 

 

 

 

跨儿心理小组 编写

前言

 

心理咨询师,请支持跨儿及跨儿亲友

     

      5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恐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该纪念日的设立,旨在协调国际活动,提高对LGBT权利受侵犯的认识,并激发对全球LGBT权利工作的兴趣。

——维基百科wikipedia.org

     

      中国代表:“中国并未将LGBTI视为一种精神疾病,不会要求对LGBTI人员强迫治疗,更不会将ta们关在精神病院。

——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第56届会议

 

 

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恐双日与LGBT+去精神病理化

 

      1990517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国际疾病分类(ICD)》的精神疾病中删除,至今已有30年。

 

      国际不再恐同日活动于2004年开始举办,2005年将纪念日定为每年的517日,2009年扩展至跨性别,2015年扩展至双性恋。如今,该纪念日包括了更广泛的性与性别多元群体(LGBT+)。

                                                 

      20186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将跨性别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从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中全部删除,同时在性健康相关状况章节中增加了性别不一致的编码,从而让跨儿能够以此获得医疗保健服务。(详见《跨儿心理工作手册》第4章:跨性别是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吗?)

 

      20181214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印发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文版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52号),要求201931日起,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全面使用ICD-11中文版进行疾病分类和编码

 

      2019525日,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

 

 

(图片来源:国家卫健委)

 

反对扭转治疗LGBT+

 

      LGBT+已经全部去精神病理化,扭转治疗LGBT+也早已被证明是无效且有害的。针对性倾向进行的扭转治疗,还可能触犯法律。

 

      20142月,一名同性恋男性燕子(化名)被重庆心语飘香心理咨询中心实施电击治疗以扭转性倾向,随后他将该中心诉至法庭。同年1219日,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决该中心公开道歉并赔偿,判决称,同性恋并非精神疾病,承诺可以进行治疗属虚假宣传。

 

      201510月,一名同性恋男性余虎(化名)被亲属送入河南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被以性偏好障碍强制治疗19天,20165月,他将该医院诉至法庭。2017626日,河南驻马店驿城区人民法院判决该医院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判决称,强制治疗侵犯人身自由权。

 

      2018222日,台湾卫生福利部门发布函释称,针对性倾向的扭转治疗属违法行为。

 

      而针对跨性别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的扭转治疗,也同样应当反对。

 

 

 

 

判决书(2014)海民初字第16680

(图片来源:燕子)

 

心理咨询师,请支持跨儿及跨儿亲友

 

      跨儿,即广义的跨性别者与非性别常规者,是指性别认同和/或性别表达与其出生分配性别的社会常规不一致的人,是跨越、挑战和超越了传统男女定义的人。跨儿包括:性别酷儿(非二元性别、第三性别)、跨性别女性(男跨女/MtF”)、跨性别男性(女跨男/FtM”)、跨性者(变性者/TS”)、跨装者(变装者/CD”)等群体。

 

      跨儿的性倾向是多元的,有的跨儿自我认同为异性恋,也有的跨儿自我认同为非异性恋,例如同性恋、双性恋、泛性恋、无性恋、男性恋、女性恋等等。由于跨儿在性别过渡前后的社会性别身份可能是不同的,导致跨儿与其伴侣的关系,可能会在某些时候被社会认知为非异性恋的伴侣关系。

 

      而跨儿的伴侣,以及喜欢跨儿的人,也可能会自我认同为非异性恋,拥有多元的性倾向。其中,有的人在认识跨儿之前,就已经认同自己为非异性恋;有的人在认识跨儿之前认同自己为异性恋,在被跨儿所吸引之后,开始认同自己为非异性恋,或者在和跨儿交往、建立亲密关系甚至结婚之后,由于其跨儿伴侣进行了性别过渡,而认同自己为非异性恋,例如双性恋、泛性恋。还有的人认同自己为异性恋,但由于其主要被跨儿而非顺性别者所吸引,或者由于其伴侣是跨儿,而被社会认知为非异性恋。

 

 

跨儿大侠与跨儿伴侣李银河

(图片来源:《人间采蜜记》)

 

      而跨儿的家人尤其是父母,虽然大部分不是LGBT+,但也正因为对LGBT+缺乏了解与接触,当跨儿向自己出柜时,往往难以理解和接纳,家庭关系遭遇挑战,有些家人甚至会要求心理咨询师为跨儿进行扭转治疗。

 

     既然LGBT+不是精神疾病,也不能被扭转治疗,那么,心理咨询师应当如何支持跨儿及跨儿亲友,为ta们提供友善、有效、肯定性的心理咨询呢?

 

      为提升跨儿对心理工作者的可见度,倡导心理工作者对跨性别形成科学的认识和友善的态度,提升心理工作者为跨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跨儿心理小组于20193月编写了《跨儿心理工作手册》。(请在“跨儿心理”微信公众号“公众教育”菜单中查阅电子版手册,或联系跨儿心理小组获取纸质版手册)

 

      在此基础上,跨儿心理小组基于国内跨儿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结果,根据小组为跨儿及跨儿亲友提供心理咨询时总结的常见主题与工作经验,结合国外跨儿心理咨询的最新原则、知识、方法与案例,编写了《跨儿心理咨询手册》,供心理咨询师参考。

 

      小组志愿者小琳(心理学硕士,三级心理咨询师)于201812~20191月开展了一项跨儿/跨性别者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主体研究收到有效问卷321份,填写问卷的跨儿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小琳于20196月完成了研究论文《我国跨性别群体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并基于改论文编写了本手册1~5章,介绍了国内跨儿知觉到的社会歧视、对自己跨性别身份的嫌恶和自己获得的社会支持的状况分别是什么样的,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跨儿的心理健康(抑郁、焦虑和主观幸福感)。

 

      小组志愿者70(心理学硕士,三级心理咨询师)于20197~8月开发讲授了第一期跨儿友善心理咨询进阶培训课程,并基于课程内容编写了本手册6~12章。首先,对《跨儿心理工作手册》中的肯定性咨询部分进行了扩展,并增加了咨询师的性别探索与性别特权反思,然后,针对跨儿与跨儿亲友心理咨询中常见的自我认同、出柜、家庭关系、亲密关系等主题,进行了知识与方法的讲解。这部分也和前面的研究结果有所对应。

 

      本手册由欢喜统筹、修订并编写前言与附录,可可编辑排版。本手册于20199~10月在跨儿心理微信公众号完成连载,20205月完成修订,现集结成册,公开发布。

 

      本手册部分图片标注了来源,其余未标注的图片均来源于免费图片网站pexels.comunsplash.com版权属于原作者。

 

      对手册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微信:kuaerxinli-01

      邮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跨儿心理小组

2020517

 

 

目录

 

前言

01跨儿知觉到的社会歧视

02 跨儿产生的内化跨性别嫌恶

03 跨儿的社会支持

04 跨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05 跨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06 咨询师的性别探索与性别特权

07 面向跨儿的肯定性咨询

08 跨儿的性别认同历程

09 咨询中的性别认同议题

10 面向跨儿的出柜咨询

11 面向跨儿的家庭治疗

12 跨儿的亲密关系与出柜咨询

附录

 

 

 

 

01跨儿知觉到的社会歧视

什么是歧视知觉?

     

      歧视知觉(perceived discrimination)指个体知觉到由于属于某个群体而受到了有区别的或不公平的对待(刘霞,赵景欣等,2011)。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认为,“歧视”是弱势群体的一个重要的压力来源,知觉到ta人对自己的歧视会使个体进入一种应激状态,进而导致一系列的压力反应,如焦虑、抑郁等等。

 

      从以跨儿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来看,“性别少数压力模型”认为,基于性别认同的歧视暴力ta人对跨儿性别认同的不肯定是跨儿面对的主要外部压力(Testa et al., 2015)。这些压力直接对跨儿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增加抑郁的可能性(Almeida et al., 2009)和自杀的风险 (Bazargan and Galvan, 2012).等。

  

 

我国跨儿的歧视知觉水平如何?

 

      本研究翻译了由BazarganGalvan2012)编制的《跨性别者歧视知觉量表》,对我国跨儿的歧视知觉水平进行了测量。该量表描述了跨儿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15个歧视情景,跨儿根据日常生活中由于其跨性别的身份或外表而遭遇歧视事件的频率,在1~5分当中做出选择,“1=从无,2=每年几次,3,=每个月几次,4=每周一两次,5=每天”,最终得分为15题总分,量表总分应在15~75分之间。参与调查的跨儿中,最低15分,最高67分,平均28分。量表题目及参与调查的跨儿平均分如下。

跨性别者歧视知觉量表

题目

平均分

1、你因跨性别者的身份而受到他人的不礼貌对待

2.24

2、你因跨性别者的身份而遭遇他人的不尊重行为

2.19

3、在餐厅或者商店或其它场合,你因为跨性别者的身份而没有享受和其Ta人同等水平的服务

1.49

4、你感受到人们表现出因为你是跨性别者而很害怕你

2.05

5、你因跨性别者的身份遭受他人的侮辱、谩骂

1.89

6、你因跨性别者的身份遭受他人的威胁、骚扰

1.68

7、你因跨性别者的身份在商店、街道或其他场所遭到尾随

1.26

8、你因跨性别者的身份遭到他人取笑

2.14

9、你因跨性别者的身份遭到身体侵犯

1.24

10、你因跨性别者的身份被误认为是性工作者

1.37

11、你因跨性别者的身份被认为有精神问题

2.46

12、你因跨性别者的身份被认为滥用药物、酒精

1.69

13、你因跨性别者的身份被认为是艾滋病或性传播疾病患者

1.34

14、他人因为你是跨性别者而为你感到难过

2.56

15、你感觉到身边人因您的跨性别身份而不适

2.53

     

      量表中平均分最高的三个选项分别为“他人因为您是跨性别者而为您感到难过”“您觉得身边的人因你的跨性别身份而感到不适”和“您因跨性别者的身份被认为有精神问题”。可见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跨儿看成是不如顺性别者的、可怜的人,也有一部分人依然持有“跨性别是一种精神疾病”的错误观念,这给跨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研究发现,在跨儿的四个子群体中,跨性别女性的歧视知觉水平最高(平均30分),高于跨性别男性、性别酷儿和易装者。这与很多国外研究结果相一致。一方面,跨性别女性在人群中相对更容易识别出来,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性别不平等,导致人们对跨性别女性的态度更差。在不同年龄的跨儿中,18岁以下的跨儿歧视知觉水平最高(平均30分),各年龄组随着年龄增长,歧视知觉水平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十八岁以下的跨儿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对ta人的态度和评价比较敏感,情绪的体验也比较深刻,ta人的一些具有负面意义的行为,会给这一年龄段的跨儿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负面态度和行为带来的痛苦会更大一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跨儿能够越来越自如的按照自己的内心认同的性别去生活,相关的歧视经验也就减少了。此外,年长的跨儿在生活中发展出了更好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在面对一些细微的歧视时,年龄相对高一点的跨儿选择了不去在乎,或将这种行为因于其它方面(如:ta不尊重我,是因为ta本身是一个素质很差的人,与我是否是跨儿无关)。

 

 

 

给跨儿和心理工作者的建议

 

      根据歧视知觉的研究结果和分析,我们为跨儿和心理工作者们提出一些建议。

 

o   跨儿应理解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在歧视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跨儿可以观察自己的心理变化,通过倾诉、求助、自我调节等方式,尽量缩小歧视事件对自己心理状态的影响。

 

o   跨儿应对ta人的歧视行为进行合理归因:当歧视行为发生时,可能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因为歧视者本身素质很差,对很多人都是同样不尊重的态度,也有可能在当时歧视者处于不好的情绪中,在以上情况下,歧视者的行为与跨儿的跨性别身份无关。当然,也有可能是歧视者思想守旧、狭隘,不了解跨儿;或者歧视者的行为并不是针对跨儿的跨性别者身份,而是因为跨儿自身的态度、礼貌等方面问题,触发了歧视者的不满情绪。当产生“ta这样对我完全是因为我是跨儿”这样的指向自身且不能改变的归因时,跨儿就会产生更大的挫折感和无助感,然而有的跨儿又常常容易不经过太多分析就习惯性的做出这种归因。因此,在歧视发生时,有一个合理的归因是很重要的。

 

o   跨儿应了解,所有的歧视行为都是基于对某个群体的错误认识和偏见,因此,应注意不要产生认同ta人看法、降低自我评价的想法。

 

o   在遭遇难以应付或对自己情绪和心理状态影响巨大的歧视事件时,应主动寻找帮助,向朋友、社群伙伴倾诉,或寻求专业心理服务的帮助。当歧视事件非常严重,威胁到跨儿合法权益时,跨儿可以寻求法律帮助或向相关机构求助或维权。

 

      对于心理健康工作者:

 

o   首先,要了解跨儿所面临的歧视问题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了解跨儿在多次遭遇歧视和否定后会产生的心理变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跨儿在积累了一定时间的歧视经验后,自我价值感会受到影响。应留意跨儿对自身的评价,帮助其维护自我价值,避免跨儿内化ta人对自己的负面看法和评价。

 

o   其次,应当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跨儿,表达“共情”而非“同情”,尊重跨儿的性别认同,更好地服务跨儿。

 

 

02 跨儿产生的内化跨性别嫌恶

什么是内化跨性别嫌恶?

 

      内化跨性别嫌恶(Internalized Transnegativity)是指跨儿不断接受外部的负面态度,如歧视、侵害、拒绝等,而逐渐内化了社会规范中的性别期待,进而对自身的跨性别身份产生内疚、羞耻等不适感(Bockting et al., 2013)。内化跨性别嫌恶是跨儿内化社会的负面态度和偏见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无法直接观察,也是所有影响跨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影响力最大的(Goldblum et al., 2012)。

 

 

 

内化跨性别嫌恶对跨儿产生什么影响?

 

      以跨儿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化跨性别嫌恶会对跨儿的心理健康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o   Breslow等人 (2015)552名美国成年跨性别者为被试的研究发现,跨性别者内化跨性别嫌恶与消极的应对方式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关;

 

o   Scandurra等人(2018)将心理中介模型应用到意大利跨性别群体中,发现研究对象的内化跨性别嫌恶水平与抑郁存在显著相关;

 

o   内化跨性别嫌恶程度高的跨性别者在幸福感方面得分相对较低(Sánchez and Vilain, 2009);

 

o   内化跨性别嫌恶与自杀意图存在显著相关关系(Oldenburg et al., 2015)。

 

      内化跨性别嫌恶不仅影响着跨性别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水平,还与特定行为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o   研究显示,内化跨性别嫌水平高的跨儿更容易产生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Nemoto et al., 2004)

 

o   内化跨性别相关的污名,还会使跨性别群体减少ta们在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时所需要的自我关怀和求助行为,最终导致ta们无法在需要时获得心理健康专业服务的帮助(Hellman and Klein, 2004; Ziguras et al., 2003)

 

o   跨儿的内化跨性别嫌恶与亲密关系中的浪漫体验成负相关(Reisner et al., 2010),即内化跨性别嫌恶水平高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产生的幸福、浪漫的感受,会低于内化跨性别嫌恶水平低的个体。

 

      由此可见,内化跨性别嫌恶水平会影响跨儿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国跨儿的内化跨性别嫌恶水平如何?

 

      本研究采用的测量内化跨性别嫌恶的工具,是Bockting等人(2014)编制的《内化跨性别嫌恶量表》。本量表共有8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法记分,调查跨儿对题目所描述的心理状态的同意程度,从15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总分为8道题目之和,总分的得分范围为8-40分。参与调查的跨儿中,最低分8分,最高分40分,平均得分为22.7分。量表题目及参与者平均分如下表,“我的跨性别者身份使我觉得自己被社会排斥”、“我嫉妒顺性别的人”和“当我想到我的跨性别者身份时,我会感到郁闷”三个题目的平均分最高。

 

1 量表题目以及各题目的得分情况

题目

被调查者该题平均得分

1.我讨厌我的跨性别者身份

2.54

2.我的跨性别者身份让我觉得自己像个怪胎

2.54

3.当我想到我的跨性别者身份时,我会感到郁闷

3.01

4.当考虑我的跨性别者身份时,我会觉得很不开心

2.99

5.我的跨性别者身份使我觉得自己被社会排斥

3.26

6.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我的性别认同/性别表达就不能正常一点呢?

2.73

7.我觉得我的跨性别者身份令我尴尬

2.98

8.我嫉妒顺性别的人

3.19

 

      由此可见,我国很大一部分跨儿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了社会中的污名。目前我国社会观念中对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还很强,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多元性别的知识,甚至很多跨儿本身都对跨性别缺乏科学的认识,同时社会上还有很多对跨儿带有偏见的言论,这些都会导致一些跨儿对自己的跨性别身份抱有一种恐惧和厌恶的态度。

 

      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跨儿子群体中,跨性别女性和跨性别男性的内化跨性别嫌恶水平,高于性别酷儿和易装者。无亲密关系、有亲密关系但对关系不满意的跨儿的内化跨性别嫌恶水平,高于有亲密关系且对亲密关系感到满意的跨儿,但目前的研究还不能确定,究竟是内化跨性别嫌恶水平低的个体更容易进入亲密关系,还是令个体满意的亲密关系使个体的内化跨性别嫌恶水平降低。未出柜、部分出柜的跨儿的内化跨性别嫌恶水平,高于公开出柜的跨儿,Bocketing等人(2013)曾在研究中发现,跨儿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有着不同程度的开放性,内化跨性别嫌恶水平低的个体对自己的跨性别身份更开放、更容易产生自豪感,因此更有可能公开自己的跨性别身份。

 

 

 

给跨儿和心理工作者的建议

 

      1. 跨儿应了解科学的性与性别知识,对跨性别身份有科学的认识,这样能够在遭遇歧视和接触到有关自身的负面信息时,保持对自身的合理认识,不被带有偏见的观点影响。

 

      2. 跨儿应了解内化跨性别嫌恶的代表性认知观点,并明白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对自身无益的。除文中《内化跨性别嫌恶量表》内的8个题目外,内化跨性别嫌恶还表现为很多其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认为“跨性别者是低人一等的”、“因为我是跨性别者,所以我会孤独终老”和“跨性别者的生活不可能像顺性别者一样充实”等。

 

      3. 心理工作者应了解,内化跨性别嫌恶会对跨儿心理健康与生活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在与跨儿的工作中,应主动了解跨儿对自己跨性别身份的内化嫌恶水平,并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和科学的性与性别知识,改变跨儿对自身的不合理认识,悦纳自己的性别认同,进而提升跨儿的自我价值感。

 

 

03 跨儿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有何作用?

 

      社会支持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个体在所处于的社会网络系统中,能够获得来自群体其ta成员的关爱、帮助、尊重、重视的信息或行为(Caplan1974) ,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性因素。研究证明,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健康成长有积极作用:社会支持能使得个体相信自己被关心、爱护和接受,减轻个体心理压力水平,消除个体的心理障碍,从而提高个体对未来的希望,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Dreyer,2014).。同时,保持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帮助个体保持健康或从伤害中得以恢复 (Rueger et al.,2016)

 

      很多以跨儿为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也证明了社会支持,尤其是与同为跨性别者的支持或相关社群的联结,能对跨性别者的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心理复原力,并能够减轻外界污名、歧视和偏见对心理健康带来的伤害。(Frost & Meyer, 2012

 

 

 

我国跨儿的社会支持水平如何?

 

      本研究使用了我国学者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跨儿进行施测。该量表包含十个项目,通过测量三个维度来评定被调查者的社会支持。第一个维度是客观支持,指ta人提供的实际的、可见的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第二个维度是主观支持,指被调查者感受和体验到的情感上的被理解、被关心;第三个维度指个体在遭遇生活事件时能够利用ta人支持和帮助的程度。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跨儿社会支持水平偏低。就三个维度而言,主观支持平均水平高于客观支持平均水平,对支持的利用度水平最低。由于目前的社会观念,跨儿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被接受和支持的程度很低,这是跨儿社会支持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常常遭遇歧视,跨性别者会对未来发生的事件产生消极的预期(Rood  et al., 2016),害怕遭到更多的歧视和拒绝,因此在遇到困难时比较少寻求帮助,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相应较低。

 

    研究发现,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跨儿社会支持水平有显著差异,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上升,社会支持水平会有显著提高。李银河和郑宏霞(2013)在对我国大众对同性恋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曾发现,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个体对同性恋的接受水平相对较高,可以推测大众对跨儿的接受度也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受教育水平高的跨性别者能够接触到更多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拥有更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总体水平在不同亲密关系状态的跨性别者间均有显著差异,有满意亲密关系的跨儿在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以及各个维度上,均高于无亲密关系、和有亲密关系但不满意的跨儿。公开出柜的跨儿的社会支持水平高于未出柜、部分出柜的跨儿,但不能确定究竟是出柜为跨儿带来了更多的社会支持,还是拥有较多支持的跨儿更容易选择出柜。

 

建议

 

      1. 建议相关机构与组织继续宣传多元性别观念,维护性与性别多元群体的权益,关注跨儿的心理健康与生存状况,使跨儿群体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支持。

 

      2. 各组织可以更多地组织跨儿的座谈会或其它形式的活动,让跨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群活动中,产生更多的社群联结。

 

      3. 建议跨儿不要将自己封闭起来,可以更主动的参与社群活动,认识新的伙伴。

 

 

04 跨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中考察了跨儿的抑郁、焦虑、和主观幸福感三个方面。研究分别采用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13)、焦虑自评量表(SAS)和Campbell 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来测量跨儿的抑郁、焦虑和幸福感指数。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跨性别群体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抑郁水平、焦虑水平较高,这与北京大学和北京同志中心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还显示,我国跨儿幸福感水平中等

 

研究按年龄将被调查者分为四组,结果显示,跨儿的抑郁和焦虑情况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幸福感指数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这项结果与Jackma等人(2017)对不同年龄跨性别女性的内化嫌恶水平以及抑郁情况的研究结果是相似的。这种结果很可能是由于年龄相对较大的跨儿发展出了更好的应对方式,能够用更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偏见、压力和负性生活事件,这成为保护跨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韧性因素。

 

 

05 跨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以歧视知觉为研究起点,探讨歧视知觉、内化跨性别嫌恶和社会支持这三个变量对跨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中,用抑郁、焦虑作为跨儿心理健康的消极指标,用主观幸福感作为跨儿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

 

      对变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歧视知觉、内化跨性别嫌恶、社会支持、抑郁、焦虑和主观幸福感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社会支持和内化跨性别嫌恶在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证实了心理中介模型和性别少数压力模型在中国跨性别群体中的适用性。

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介模型图

 

      由模型图可以看出,三种因素对跨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歧视知觉会直接增加跨儿的抑郁、焦虑水平,降低跨儿主观幸福感。歧视知觉的影响我们在这一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已经分享过,这里不再赘述。

 

      其次,跨儿的歧视知觉可能通过增加跨儿的内化跨性别嫌恶,间接增加跨儿的抑郁、焦虑水平,降低跨儿主观幸福感。跨儿接收到有关其性别认同的负面信息(如歧视言论、负面评价)时,不仅会产生困惑、羞耻感等负面情绪,还会对自己的性别认同产生排斥,出现自我厌恶,认为自己是ta人的负担。这一过程就是歧视导致跨性别者内化嫌恶的过程。而内化跨性别嫌恶会导致个体的自我评价降低,让个体缺乏价值感,对未来产生消极的预期,因此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降低幸福感,影响心理健康。

 

      最后,歧视知觉还会通过影响社会支持间接影响跨儿心理健康。跨儿由于被污名化的身份,常常导致其在群体中受到歧视、孤立,其行为和性格特点也会受到影响,这些经验可能导致有些跨儿变得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因而社会支持水平降低,导致其主观幸福感降低、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情况。此外,歧视知觉还可能影响到跨儿对ta人支持的感知,歧视知觉越强, 感知到的社会支持越少。

 

      综上所述,跨儿的歧视知觉既可以直接影响跨儿的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增加内化跨性别嫌恶和减少社会支持,损害跨儿心理健康。除了歧视知觉、社会支持和内化跨性别嫌恶这三个因素,还有很多更复杂的因素对跨儿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我们期待在以后的文章或研究中,将这些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进一步与大家分享。

06 咨询师的性别探索与性别特权

 

心理工作者应当意识到,自身对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态度和知识,可能会影响自己为跨儿及其家人提供服务的质量。

——美国心理学会《跨儿心理工作指南》

   

      研究表明,与跨儿工作的心理工作者,对跨儿和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的假设、偏见和态度,会影响服务的质量,以及建立有效咨询关系的能力(Bess & Stabb, 2009; Rachlin, 2002)。例如,如果心理工作者坚持二元性别的价值观,可能会陷入个案必须以男性或女性身份生活而忽略性别多样性的焦虑中。

 

      “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女孩应该剃掉腋毛。””、“男孩不能哭(男性在咨询师面前哭会感到惊讶)。”、“女性应该照顾ta人”……在我们成长的二元性别文化里,我们内化了诸多关于性别角色和规则的微妙信息。基于性别对人进行分类会有什么负面影响?我们知道,如果违反了性别角色或者性别规则,就会面临指责、攻击、歧视甚至是暴力。

 

      生活在二元性别社会文化中,对跨儿的看法不受到非肯定性信息的影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并且很有可能将内隐的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性别规则带入到工作中。例如,如果个案没有一开始表明自身的性别认同和性倾向,多数咨询师会假设个案是顺性别异性恋。正如心理动力学鼓励咨询师进行个人体验一样,咨询师对自身进行性别觉察,能有效减少个人议题的影响,更好地与跨儿工作。

 

 

 

      【案例】安,33岁,跨性别女性,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解决一些婚姻中的问题。在咨询的前几分钟里,咨询师说:“你看起来像一个真正的女人!”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咨询师不仅评价安的外表,而且也没有聚焦安提出的问题。咨询师犯了一个常见错误,即假设所有跨儿个案寻求咨询都来讨论性别问题。

 

 

   我们鼓励心理工作者觉察自身的性别特权,可能包括:男性特权、女性特权、顺性别特权。

     顺性别特权:

      能够使用公共卫生间、更衣室或其它性别隔离的空间而不用担心;

      无需考虑在各种表格上犹豫填写哪个性别;

      不必担心其ta人会错误地判断你的性别以及使用性别相关的词汇;

      不必担心上学或就医时可能遇到的不理解和歧视;

      拥有具有正确姓名和性别的身份证明文件;

      不必因性别在求职、求学遭遇不理解和歧视、拒绝;

      ……

 

 

07 面向跨儿的肯定性咨询

 

在与跨儿工作时,我们鼓励咨询师采用肯定性咨询法。

 

肯定性咨询的目标不是“治疗”和“扭转”,而是支持和肯定。在去污名的基础上,帮助与鼓励跨儿自我悦纳,接受自己的性倾向、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同时强调性与性别少数的存在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并且处理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与现实问题。

 

研究表明,肯定性咨询对解决跨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显著有效的。尊重和支持跨儿真实地表达 ta 们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以及 ta 们的生活经历,可以改善跨儿的健康、幸福和生活质量(Witten, 2003)。

 

 

彩虹骄傲旗

 

使用性别肯定性语言

 

由于跨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遭受有害或不准确的言论,因此咨询师需要特别注意选择话语(SmithShin2012)。使用肯定性的语言有利于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为个案提供一个保护性环境,可以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跨儿在陈述性别议题时所面临的创伤(NadalSkolnik,&Wong2012)和歧视(James et al.2016)。

 

使用肯定性语言包括:

 

1、避免性别刻板印象。

 

2、肯定个案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

 

3、使用专业的名词或者个案认可的名词来称呼个案或者个案的性别认同。包括:注意他//ta的使用,询问个案的称呼等。使用专业名词,可以让个案知道咨询师是有能力了解个案的,不会遭遇到不理解和歧视。

 

4、避免根据外表假设一个人的性别认同。并非所有跨儿都会认定自己是为男性或女性。重要的是不仅要避免强化性别二元性,而且要为个案非二元性别身份提供空间。

   

      5、在询问个案出生分配性别及相关的身体感受时需要谨慎,觉察为什么想要询问这一个问题。是出自咨询师的好奇还是咨询的需要。询问不当会引发个案对身体的厌恶情绪。

 

【案例】非肯定性的问法:“你会想要通过手术去除你的乳房吗?”“一般在这个年龄段女性需要定期做一些妇科检查”。贸然询问会让个案聚焦对身体的厌恶情绪,引发不适。

 

肯定性的问法可以换成:“我想尊重你的想法,你希望我如何谈论你的身体呢?”“你希望我用什么词来提及你的生殖器官?”“有卵巢和子宫的人进行定期检查是很重要的。”

 

创造一个性别肯定的咨询环境

 

允许个案穿符合性别认同的衣服(提供更衣间)。

 

提供性别中立卫生间。

 

跨儿旗帜或彩虹旗的装饰。

 

跨儿旗

 

了解性别多元

 

美国心理学会2009年面向心理工作者及研究生的调查显示,不到30%的人表示熟悉跨儿所经历的问题。研究表明,对跨性别和性别非常规个案提供心理服务,经验有限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可能会造成重大伤害(MikalsonPardo,&Green2012; Xavier et al., 2012)。此外,许多跨性别者对医疗和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有过负面的经历,28%的人因害怕歧视而避免去看医生,19%的人因为性别过渡而被拒绝接受治疗(James et al., 2016)。

 

心理工作者应当理解,性别是一种非二元结构,它允许一系列性别认同的存在。从社会建构的角度来看,性别是被文化和社会建构的,基于出生分配性别的基础上,是社会与文化决定男孩应该是什么样子,女孩应该是什么样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期望是不一样的,如果与角色期望表现得不一致,就会遭遇“惩罚”。

  

尊重个案的自我决定

    

      有些个案会询问咨询师“你觉得我是跨性别吗?”

     

      这时候咨询师容易陷入到“性别评估”的误区。“性别评估”假设,作为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生,我们有权“评估”或确定某人的性别。咨询师的工作并不是帮助个案贴上一个“正确的”性别标签。咨询师应该保持谨慎,不去用暗示的态度表达哪一个性别标签是最好的。

 

      尊重个案的自我决定是肯定性咨询的基本原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标准的评估工具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否是跨性别。当个案明确提出,寻求性别认同是希望在咨询中要解决的问题时,咨询师可以做的,是为个案探索性别认同提供一个安全、开放、包容的空间。让个案可以去谈论ta们的性别成长史、对身体感受、对性别的意识。通过这种开放性的探索,个案可以在咨询师的支持下,获取对性别的洞察力,学习新的应对技巧,管理人际互动等。

 

 

08 跨儿的性别认同历程

 

每位跨儿探索的时间点皆不同

 

      有些人在儿童早期或晚期,就识别出自己有显著“不同”的感受,这些感受通常与非典型性别行为有关,例如与大多数同龄人相比,男孩表现得更加阴柔、女孩表现得更加阳刚(Hammersmith, 1987; Rottnek, 1999)。

 

童年期的性别认同探索

 

      许多孩子在 3 4 岁之间,发展出 ta 们的稳定的(不随时间变化的)性别认同。在入学前和小学初期表现出非性别常规的孩子,可能不会遵循这一发展轨迹(Zucker & Bradley 1995)。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非性别常规儿童都会发展成为跨儿认同。追踪研究表明,12%到 50%的非性别常规的儿童,ta们不同于出生分配性别的性别认同可能会持续存在,进入到青春期和青年成年期,进而发展成跨儿的性别认同(Drummond Bradley Peterson- Badaali & Zucker 2008Steensma McGuire Kreukels Beekman, Cohen- Kettenis 2013 Wallien & Cohen-Kettenis, 2008)。一般来说,那些有更高强度的性别不安、更多的身体不满,明确地表达“我是男孩/女孩”的儿童更有可能发展出跨儿的性别认同。

 

      对于青春期之前的个案,推荐采取“观察式等待”。倾听他们曾经遭遇的委屈和无措,提供情绪支持,为他们提供一个友善的环境。心理工作者可以形成对性别模糊性的接纳模式。对非性别常规的一种非评判态度,可以帮助抵消许多跨儿面临的普遍污名,并为探索性别认同提供安全的环境(Brill & Pepper, 2008)。

 

 

 

青春期的性别认同探索

 

      青春期是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发育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阶段,许多跨儿会明显地感受到性别认同和出生分配性别的不和谐感,开始有强烈的感觉身体变化是不对的(Grossman & D'Augelli, 2006)。

     

      埃里克森提出,在青春期阶段个体面临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自我统一性混乱冲突。顺利度过这一阶段,青少年将会获得较为清晰的自我认知。但对跨儿来说,在青春期会面临相当大的困扰。青春期第二性征开始发育,这对许多跨儿来说是一件十分糟糕的事情,第二性征的发育提醒着ta们的性别认同是与常人不一样的,是背叛身体的。跨儿会采取不同的做法来缓解这种痛苦,会私下寻求变装、购买激素、甚至自伤或者自行切除生殖器这样激烈的方式。因此在这一阶段,跨儿面临更高的抑郁、焦虑、双向情感障碍等风险。

09 咨询中的性别认同议题

 

理解个案求助动机——走钢索

 

      【案例】小天,出生分配性别为女性,19岁,因性别困惑前来求助。小天表示从小学起就不喜欢跟女孩子一起玩,喜欢跟男孩打篮球,称兄道弟。青春期发育时,感觉到月经和乳房很恶心,曾经以考试为借口让医生开推迟月经到来的激素药物。感觉自己好像装错了身体,如果是一个男孩多好。看电视节目时很崇拜金星,但是父母说这样很变态。咨询师敏锐地觉察到小天可能是一个跨儿,于是与小天的会谈聚焦于对出生分配性别的不适,对成为一个男孩的想象,并提供有关跨性别的知识。但是小天一次咨询后拒绝再来了。

 

      从上述个案可以看到,当个案寻求心理咨询时,“走钢索”可以贴切地形容个案的心理状态。在寻求咨询前,个案关于性别认同的困惑已经持续已久,加上社会对非二元性别的污名,个案在咨询师面前必须小心翼翼地维持一个平衡——不要让自己看上去很糟糕(担心被当成不正常或者变态)、也不能表现得很好(会失去求助的理由)。当个案要面临过往可能一直困惑或者逃避的性别议题时,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内化的恐惧,如果咨询关系无法承接这些压力和恐惧,那么咨询关系很快就会结束。

 

咨询师应当谨记,性别议题很难谈,特别是个案已经花费数年时间避免这个问题。谈性别议题时,个案可能会出现紧张、不舒服、不安的情绪。咨询师应当为个案的叙述创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环境,为个案提供情绪支持,不过分介入。我们应当相信,当个案觉得安全时,会主动呈现信息。

 

此外,在咨询中要注意,不要过度强调性别有关的担忧,会创造一个狭窄的视角,导致所有的生活问题都指向性别议题。保持一个平衡:当前问题可能与性别有关,也可能与性别无关。

 

 

 

性别认同的探索途径

 

     1、自我感受

 

如何看待自己的性别,包括对出生分配性别的不适、对期望的性别的舒适感。个案可能说:“我总是希望我是一个女孩”或“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女孩”或“我祈祷,当我早上醒来时,我会成为一个男孩。”。

 

个案最初探索性别认同时,可能没有接触过跨儿的知识,会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描述自己,咨询师应该给予尊重。比如,“我是女孩多于男孩”,“我不是女孩又不是男孩”,“我从来没有感觉像个男孩,但我从来没有感觉像女孩。我只是希望自己可以搬到性别不存在的地方”。

 

通过帮助个案表达和探索,有助于澄清个案内心的自我意识。

 

     2、群体归属

 

有些个案会强烈希望与期望性别的同龄人交往,而不是与出生分配性别的同龄人交往(Cohen-Kettenis & Pfäfflin2003)。当ta们被排挤在外时,会有深切的失望感。

 

     3、身体性器官感受

 

与性别认同相关的身体不适主要集中在身体的性器官。个案可能存在生殖器错误的感觉,或者对青春期的第二性征特征感到不适。一些跨儿会努力忽略身体的存在,甚至虐待自己的身体。

 

     4、期望ta人如何看待自己

 

      个案会期望自己的性别认同被其ta人肯定,以认同的性别对待自己。大多数情况下,跨儿首先会向一两个朋友透露ta们的性别认同或者ta们的疑惑。

 

 

10 面向跨儿的出柜咨询

 

出柜风险考量

 

当跨儿向家人出柜时,需要冒着极大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跨儿来说,与家人同住的青少年,依赖家庭提供的物质与情绪支持,如果错估家长的反应,可能会失去安逸生活与保护。孩子通常宁可选择与家人保持距离,也不愿冒险出柜而使家长失望,甚至被拒绝、被遗弃(Savin-Williams, 1994)。在咨询时,如果个案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生活依赖于家庭,有时候出柜不是当务之急。有些时候,我们也不主张个案不计代价与家人坦诚。例如个案的父亲认为跨性别是一种精神疾病,应该被送到精神病院。我们希望几年后,当他更了解个案时,观点会有所改变。

 

 

 

出柜时机

 

对于何时应该向家人出柜是一个安全的时机,目前没有一个评估的标准。咨询师不会主动建议个案向家人出柜,而是选择跟着个案的步调。让个案知道,是否出柜是ta的历程,我们会陪在ta身边,而不是站在在前面指导个案。我们相信,个案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出柜的时机,并且协助个案准备处理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冲击。

 

不合适的出柜时机:

 

1)出柜对象生理状态无法承受刺激性信息

2)出柜对象正处于烦恼或者麻烦中

3)出柜对象可能控制人身权利

4)出柜带有强烈的其它目的

 

建立合理的期望

 

出柜是一个阶段性的历程,需要给与家人足够的时间。跨儿一旦向家长出柜,时常期待家长能马上适应并且接受,忘记自己也曾有过一段适应期。

 

回避刺激性信息,例如“断子绝孙”、“割掉生殖器”。

 

运用角色扮演,练习如何与老师、父母或其ta人谈论自己的性别。

 

 

与跨儿家长工作

 

1、家长的担忧与误解

 

当跨儿向家长出柜时,家长可能有以下理解与反应:

l  我的孩子为什么表现得像男孩/女孩一样?

l  我不允许我“儿子”涂指甲油;

l  我不允许我“女儿”穿男性衬衣;

l  我孩子的性别问题只是出于叛逆期对我的反抗;

l  这只是一个阶段性问题,过了这个时期就好了;

l  都是ta朋友的影响;

l  我担心我“儿子”因为表现得太女性化受到校园欺凌;

l  如果现在不去纠正ta的性别,日后ta会遭遇到什么呢?

l  ta想要去谈恋爱的时候,会受到伤害;

l  如果我允许我孩子表达ta想要的性别,我会受到其ta家庭成员指责;

l  我孩子变成这样是不是我的教育问题;

l  我的孩子太小了,ta现在还不能自己做决定。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担忧、误解与困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对跨儿的性别认同缺乏了解造成的。与监护人或者父母会谈,咨询的其中一个任务是帮助家长了解跨儿的性别发展,减轻父母的困惑、偏见与恐惧。咨询师与家长的会谈中,提供必要的信息是工作的一部分。

 

     2、家庭成员适应历程

 

当孩子探索和肯定ta们的性别时,父母通常会感到恐惧和忧伤。ta们不仅害怕ta们的孩子因为性别而不被社会接纳,也会经历丧失的体验(例如女儿变成儿子)。这些情绪都是值得探索的,并且协助父母以对孩子无害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临床中,通常建议父母单独做咨询或者团体咨询,去处理这些反应、需求、恐惧和其它情绪。

 

和跨儿的自我认同历程一样,家人的接受也会经历类似的历程。可以为家人提供这样的历程信息——否认、生气、协商、悲伤、最终接受,可以帮助家人理解ta们目前处在哪个阶段,帮助ta们理解接纳需要时间。

 

     3、家庭动力

 

将视角挪动到家庭的单位上,父权体制以及异性恋霸权底下,家庭的构造与周期被期待为某一种特定的形式,譬如组成家庭的夫妻需要生儿育女才是完整的、各个性别角色需要按照脚本来发展才算是正常的。跨儿在家庭系统中的位置是处在一个尴尬、难以触碰与理解的状态。

 

当跨儿出柜后,家庭关系变化历程

1、发现与揭露

2、动荡

3、协商

4、寻找平衡

 

 

11 面向跨儿的家庭治疗

 

面向跨儿的家庭治疗原则

 

1、关系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坩埚(crucible)。

 

一个家庭带着自己的家庭结构、规范与痛苦前来,咨询师需要提供一个承载环境——坩埚(crucible),承载高温的容器来支持,如此才能因为信任治疗关系而改变。由于家庭成员相互依赖,家庭关系中单一成员或任何的改变,都会影响其ta同在系统的成员。

 

2、关系历程或关系动力比事件内容更重要。

 

事件如何发生,比发生什么事件更加重要。探索关系动力,意味着觉察家庭成员间复杂且隐而未显的互动关系。探索关系动力很艰难,必须在一个所有成员都感到被尊重被支持的环境中进行。

 

3、拥抱多元,能促进个人及关系成长与发展。

 

关系会因面临不同的经验、信念、价值观与想法而受到考验,但个人也会因此得以成长。

 

 

 

 

 

面向跨儿的家庭治疗历程

 

第一阶段:建造避风港。

 

建造一个远离有害环境的庇护所可以增进疗愈(Bloom, 1997)。对于跨儿来说,避风港是一种滋养多元性别与性倾向观点的态度。咨询师应具有尊重多元与异己的态度,既尊重并滋养每个人对正常的定义,接受个案所有的想法与感受,认可所有不伤害自己或ta人的行为(Compton, 1998)。在避风港中,家庭成员可以免受社会信息的束缚与限制,自在地认识彼此。

 

1、兼具同理(empathetic)与刺激(stimulation)的回应

 

前来寻求家庭治疗的家庭通常是处在危机状态中。在危机状态中人会变得不知所措,容易激动。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咨询师需要为家庭成员的内在状态提供外在调节,即同理,除同理外,咨询师可以协助刺激成员可能从未探索过的自我。

 

当家庭成员在具有治疗性的环境里看见孩子时,就更有能力在家庭中建立避风港。治疗介入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家庭建造一个提供保护的环境,借由在治疗中互动,家庭成员沉浸在保护性环境中,而咨询师也与家庭成员讨论如何将这样的互动模式带回家里。

 

2、解构性别文化,觉察性别羞愧感

 

当自我与社会性别文化相冲突时,会启动性别羞愧感,知道某些冲动、感受与存在的方式是无法被世人接受的,也因此推论出自己是不被接受的,并且为此感到羞愧。小时候,孩子通过观察亲近的人对某些事件的反应,来建构出这些事件的意义。因此跨儿内化了外界教导方式,并认为这是唯一的事实。在恐跨文化里,跨儿学习到自己的表现方式是错误的,并且为此感到羞愧。ta们不知道这是文化的重重束缚,只知道ta们是错的。觉察的历程帮助羞愧感发声,并解构内化的信息。

 

通过挑战与性别有关的文化意义,跨儿开始营造其它诠释的方式。

 

对于有创伤经验的个案,ta们陷入了关系困境中——如果不去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就无法与家人产生连结;但如果说出真正的感受和想法,又不会被接纳甚至被远离。因此保持沉默或者叛逆是跨儿与家人维持关系的两种方式。作为咨询师,我们必须引导家庭成员看见自己,也看见彼此,当ta们学会如何见证彼此那些未被说出、未得到倾听、未被看到和感受到的想法时,往往能学到表达关爱的方式。

 

 

 

第二阶段:艰难对话

 

艰难对话是一种改变关系动力的对话(Breunlin, 1998)。在害怕被遗弃的想法下,很难要求家庭成员自发地开启对话,分享最私密的想法。

 

在一个高度接纳和安全的环境下,咨询师鼓励家庭成员坦诚对话,消解误解、谎言、未表达的想法与破坏性互动,积累与过去不同的经验,小心翼翼增加自我袒露的强度。同时,艰难对话也会伴随紧张、反复不定、难过、愤怒、离开和重返。艰难对话往往是改变的起点。需要注意的是,艰难对话应当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有时候必须与跨儿一同寻求有帮助性的家庭成员,帮助ta们成长。

 

1、艰难对话与接纳度

 

艰难对话用来探索每个人心中没有被探究的想法与感受,有时候会发掘出无法接受性别少数身份认同的信念。

 

家庭成员是否接纳孩子的跨儿身份,并不是二元的接纳与否,而是一个动态的光谱。有些家庭成员可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接纳,也有些人选择不再提及此事,也有些人起初无法接纳孩子但会逐渐改变态度。例如,一位父亲在参与家庭治疗初期,对于孩子揭露性别认同十分震怒,后来表示愿意接纳,但要求孩子“在他面前不要太招摇”。

 

然而,也有些家庭完全无法接纳孩子的性别身份,并且视之为疾病。这种情况并不代表家庭治疗失败了,也不表示跨儿无法跟家人继续维持关系。只是在这种情况下,跨儿需要学习隐藏部分自我,或者向家庭妥协(例如,不在家里谈这个话题)来维持关系。此时跨儿可以不必去担心受怕地猜测家人的想法,能够更了解家人的接受度,并且在咨询室的引导下,学习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依然与家人维持好关系。

 

       思考:如果家庭成员向你提出希望扭转治疗该怎么办?

 

有些家庭可能会要求扭转治疗。当这个议题出现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应当探寻背后的想法。有些情况下,家庭成员提出扭转治疗只是想知道有没有其它选择,或者想知道扭转治疗是否有效,有些人是想要在接纳之前试一试,当然也有些人是完全无法接纳。咨询师可以向家庭成员提供“扭转治疗不可行并且有害”的信息。

 

2、艰难对话与关系动力

 

因为家庭成员的相互依赖,使很多人难以冒险跟家人分享,ta们会害怕分享的信息可能会引发激烈回应,甚至使关系无法维系。如果讨论太过激烈,家庭成员会担心有人要负气出走,而产生被遗弃的恐惧。

 

有时候关系动力是造成误解的催化剂。孩子在与家人互动中长大,在外面遭到朋友拒绝时可以交新的朋友,但如果被妈妈拒绝,代价会十分高昂。所以很多跨儿会先选择与朋友出柜,ta可以承受朋友的拒绝,却无法承受重要照顾者的拒绝。因为在ta的观点中,对家人坦诚可能意味着失去爱、安全与生活。

 

3、营造艰难对话的坩埚

 

凯根(1982)提出的自然疗愈原则——认可、反驳、继续维持关系。

 

1)认可

 

有些跨儿曾经向家庭成员谈论过痛苦的经历,但父母之后变得非常暴躁和担心,试着为孩子提供各种解决方法,却让孩子更加孤单绝望,孩子会觉得自己的痛苦和性别身份是不被接受的。所以,要让孩子同意参与治疗,咨询师应当认可跨儿的情绪和经历,不着急找到解决办法,仅仅承接ta所叙述的事实,并且相信个案有能力面对。被了解的经验可以带给个案越来越多的力量。

 

2)反驳。

 

咨询师要具备一种能够反驳案主,却不使案主疏离的能力。

 

反驳是一段设定界限的历程。咨询师对某些行为提出反驳,是为了营造一个人们可以尝试改变的环境。

 

3)持续维系关系

 

不论家庭成员出现什么争执,咨询师都要营造出一个保持稳定的环境。让案主感觉到,咨询师能够承接呈现的所有议题,不论事情多么糟糕,咨询师都保持沉着与稳定,案主可以依靠咨询师,并持续抱持事情会好转的希望。

 

重要的是,家庭成员知道咨询师会鼓励ta们改变,但不会改变得过于剧烈,以免家庭成员离开或者无法继续维系关系。这意味着咨询师对关系动力具备足够的敏感度,了解在何时、如何挑战人们进行改变,又该在何时缓和此历程,让家庭关系得以维系。

 

 

 

第三阶段:滋养跨儿特质

 

为了让跨儿能持续得到家人支持,咨询师不仅协助家人付出包容与接纳,更要帮助家庭成员努力朝向滋养孩子发展的方向前进,开拓家庭的多元文化观。

 

这一阶段在个别会谈和关系会谈中进行。在个别会谈中与跨儿单独会面,谈论ta们因家长在场而无法开启的话题,协助ta们探索性别认同,通过肯定性的态度持续为跨儿营造避风港。关系会谈一般要求两个家庭成员参与,让ta们可以坦率说出彼此的担忧,不用顾虑其ta家庭成员。

 

      同时,在这一阶段,也面临着小家庭如何向大家庭出柜的任务。核心家庭成员共同讨论如何告知不同的亲戚。

 

 

12 跨儿的亲密关系与出柜咨询

 

亲密关系多元化

 

一些跨儿的关系类似于那些被认为是主流或与主流文化期望相符的关系(例如,异性恋,一夫一妻制)。另一些跨儿可能选择以非传统的方式构建ta们的关系,例如:

 

相伴多年的恋人,因各种原因,选择不走入婚姻。

 

多重关系:关系中人数大于“一对一”且参与者皆“知情同意”的恋爱、交往、伴侣等关系。

 

 

 

出柜议题——跨儿与顺性别异性恋者的亲密关系

 

     1、伴侣可能的反应Israel, 2006

 

n  「我的先生是同性恋吗?」(当先生由男过渡为女时)、

n  「为甚么我的伴侣一开始就不揭露自己性别议题?」、

n  「是因为我没有很好的扮演男性或女性的角色才造成我的伴侣变成跨性别者吗?」、

n  「这是我的问题吗?」

n  这是正常的吗?」

n  如果我处于这种关系中,我是正常的吗」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出柜,跨儿的伴侣经历忽略、拒绝、惊讶、生气、背叛、忧郁、焦虑、混淆、低自尊等等的情绪(Lev, 2004),而且对于彼此关系的观感在跨性别者出柜以后产生剧烈的变化(Gurvich, 1991)。可以看到,伴侣也需要陪伴与支持。

 

 

     2、出柜对伴侣关系的影响

 

      透露跨儿身份,可能会对跨儿与其伴侣之间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1)在关系早期透露跨儿状态,可能与更好的关系结果相关联。(Erhardt 2007

 

      2)现有关系中多年隐藏跨儿状态,可能被视为背叛,先前存在的伴侣关系或婚姻,可能无法继续维系 (Dickey et al., 2012)。

 

      3在关系中转变性别认同,会失去相互的性吸引力,以及造成其它影响(Califia 1997)。

 

     3、有助益的工作方向

 

当在现有关系出柜时

 

1意识并接纳伴侣并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会伴随停止和犹豫。

 

2)咨询师应当理解,出柜对跨儿来说可能是一个可怕并且精疲力竭的过程,并且是长期的过程,需要帮助跨儿去缓解这些负面情绪。

 

3)伴侣咨询可以做的:

 

① 鼓励伴侣双方共同决策(Alegria, 2010)ta们想要保留哪些关系互动模式,以及 ta 们可能想要改变哪些关系互动模式,如何重新协调关系角色(Erhardt 2007)。

 

②探讨 ta 们的关系和性行为中的一系列问题(Dickey et al., 2012),包括何时以及如何向当前或潜在的浪漫和性伴侣出柜,传达 ta 们的性欲,重新协调在跨儿伴侣过渡期间可能会失去的亲密关系,适应使用激素或手术引起的身体变化,探索触觉、感情和安全性行为的界限(Iantaffi & Bockting 2011 Sevelius 2009)。

   

       ③社会支持。参与伴侣成长团体,或者参与性与性别少数社群支持性团体。

 

④与伴侣一起参与社群活动。通过参与性与性别少数社群活动,了解跨儿面临的困难。

 

⑤协助伴侣双方沟通技能

 

让伴侣双方进行坦诚而尊重的会谈可能会对某些个案有些难度。这时咨询师应当协助个案进行积极倾听和镜映,或者教授个案一些表达欣赏和抱怨的技巧(非暴力沟通)。

 

⑥探索关系动力

 

从依恋角度去探索伴侣关系中的动力变化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对失去伴侣的恐惧促使个案留在关系里面,也促使个案不得不去面对关系面临的问题。跨儿考虑是否向伴侣出柜一个重要的担忧是担心会被对方拒绝或者抛弃。这意味着失去一段非常信赖的关系,特别是对于缺乏其它社会支持的跨儿来说。

 

 

 

出柜议题——双方同为性与性别少数身份

 

双方都为跨儿时,其实要比一方是顺性别者情况要好。因为更容易理解跨性别的含义和面临的一些困难。所以一些跨儿会倾向于与同为社群的人发展亲密关系。然而,即便双方同为跨儿,也会面临一些困难,毕竟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依旧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

 

伴侣双方同时是性少数群体时,咨询师应该关注出柜可能诱发一些创伤性或污名化经验。在很多个案中,一方的出柜会引发另一方的丧失体验,因为对方不再是与自己有相似经历和身份的人了。

 

 

附录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如下。更多参考文献,请查阅“跨儿心理”微信公众号“公众教育”菜单的《跨儿心理咨询手册》电子版。

 

韩小琳. (2018). 我国跨性别群体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5). Guidelines for Psychological Practice with Transgender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People. American Psychologist, 70 (9), 832-864.

Chang, S.C., Singh, A.A., & dickey, l.m. (2018). A Clinician's Guide to Gender-Affirming Care: Working with Transgender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Clients.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Fish, L.S., & Harvey, R.G. (2005). Nurturing Queer Youth: Family Therapy Transformed. W. W. Norton & Company.

Krieger, I. (2017). Counseling Transgender and Non-Binary Youth: The Essential Guide.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推荐资源

   

      以下资源推荐给心理咨询师查阅,也可由心理咨询师推荐给跨儿使用,具体请查阅“跨儿心理”微信公众号的“社群服务”菜单中的最新信息。

 

l  跨儿心理咨询与热线

l  跨儿微信群

l  跨儿社群活动

l  跨儿友善心理工作者网络

l  全国跨性别热线

l  全国跨性别公益机构名录

l  同志家暴干预服务地图

l  跨性别家长专属微信群

l  跨性别出柜指南

l  跨性别证件修改手册

l  跨性别一站式诊疗指南

l  校园欺凌x多元性别漫画手册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跨儿心理”

 

 

联系我们的微信kuaerxinli-01

 

 

捐助我们

 

 

珍爱生命,关爱ta

 

   

 

跨儿心理小组 编写

 

 

 

亲爱的跨儿伙伴:

     

      如果您身处自杀危机,感到非常痛苦,请知道,这不是您的错。您可以联系专业人士,接受您所需要的帮助。您还可以向信任的人谈论您的想法,表达您的感受,让对方帮助、支持、陪伴您从危机中走出来。

      虽然这个世界不完美,但我们依然可以疗愈自己。

 

如果您身处自杀危机,请通过以下方式接受帮助:

l  拨打危机干预热线:

北京热线:010-8295-1332

上海热线:021-12320-5

广州热线:020-8189-9120

深圳热线:0755-2562-9459

浙江热线:0571-8502-9595

江苏热线:0512-6579-1001

福建热线:0592-539-5159

吉林热线:0431-8968-5000

希望热线:400-161-9995

网络搜索:自杀热线、危机热线、干预热线

l  向身边的亲朋好友诉说,让对方陪伴您,带您离开危险情景,转移自杀工具。

l  看精神科医生,遵医嘱治疗,必要时住院监护。

 

如果您目前没有自杀危机,希望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l  欢迎预约我们提供的心理咨询与热线服务:微信公众号“跨儿心理”菜单“社群服务”“咨询与热线”。

l  欢迎联系您所在地的跨儿友善心理工作者:微信公众号“跨儿心理”菜单“社群服务”“社群资源”“跨儿友善心理工作者网络”。

l  就近联系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社工。

l  向您信任的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社群伙伴诉说,并让对方帮助您联系专业心理工作者。

 

 

【跨儿自杀危机现状】

 

l  2017年国内一项研究显示:

因为自己是跨性别而有过自杀想法的人达到46.2%

因为自己是跨性别而有过自杀行为的人达到12.7%

l  2020年国内一项研究显示:

偏重或严重自杀想法跨性别大学生达到20.0%

跨性别大学生该项比例是顺性别大学生的11.11

 

跨儿自杀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

 

【哪些因素影响跨儿自杀意念】

 

跨儿心理小组2021年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

引发自杀意念的外部因素

缓解自杀意念的外部因素

l  社会歧视与污名

l  父母反对与家庭暴力

l  校园欺凌

l  就业困难与工作歧视

l  LGBT社群内歧视

l  群体内负面情绪传播

l  遭遇扭转治疗

l  做手术困难

l  父母接纳

l  朋友支持

l  老师同学接纳与支持

l  亲密关系伴侣的支持

l  社群支持

l  激素治疗

l  计划做手术

l  已做手术

引发自杀意念的内部因素

缓解自杀意念的内部因素

l  无法做自己感到绝望

l  内化跨性别嫌恶

l  性别不安

l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

l  躁狂抑郁/双相障碍

l  精神分裂

l  自我接纳和身份认同

l  心理韧性

让我们一起减少那些引发自杀意念的因素

让我们一起增加那些缓解自杀意念的因素

【自杀的分类】

 

l  准自杀:一种酷似自杀形式的呼救行为或威胁行为,试图以此摆脱困境,有自我伤害的意愿,但并不真正想死,采取的行为导致死亡的可能性较小。

l  自杀意念: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自杀的实际行动。

l  自杀尝试:有自杀动机和可能导致死亡的行为,但未造成死亡的结局。

l  自杀死亡

 

【自杀者经历的三个心理阶段】

 

1.   产生自杀念头:当事人常情绪低落,远离人群,对很多事情都失去兴趣。

2.   做出自杀决定:个体在做出自杀决定之前会经历痛苦的挣扎,ta们往往会说“我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实际上也可以把自杀者这些表现看成是求助信号,如果及时提供帮助有可能打消自杀念头。

3.   选择自杀方式:此时当事人反而情绪平静,甚至看起来情绪好转,但有时会出现类似交代后事的行为。此时极为危险。

 

【自杀的高危因素】

 

l  社会高危因素:自杀工具(如农药)的易获得性;情绪感染与模仿效应,可称为“传染性自杀”;不明季节性的现象,如每年的三四月和十一二月是心理危机发生的高危时段。

l  个人高危因素:负性生活事件困扰,自信心挫折,自我否定;曾遭受欺凌与歧视;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史再次实施自杀的概率更高;思维僵化,拒绝及无法灵活解决问题,将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命运。

 

 

 

【自杀的三种前兆】

 

1.   情绪反常:如近期遭受难以弥补的严重丧失性事件,但经过一段情绪低落后,情绪突然好转,性情突然大变;慢性疾病患者突然拒绝接受医疗,或突然出现反常性情绪好转,要求出院或与亲友告别。

2.   道别现象:如对幼辈或宠物恋恋不舍,向亲人交代后事,突然开始整理个人物品或写下自己的意愿。

3.   时空影响:重要的人有自杀行为;近期内有过自杀未遂行为者,再发自杀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大。

 

【自杀的危险性评估】

 

l  想法计划,计划的具体性、致命性和可行性。

l  现实压力的程度和对压力的认知。

l  是否存在精神障碍。

l  有无家族史。

l  资源的可利用度,资源的内容。

 

【如何帮助处于自杀危机中的跨儿】

 

1.   倾听与交流。对于当事人的感受予以肯定和包容,而非与之进行理智辩论;干预者应采取主动态度,权威的角色,如情况紧急,应清晰的发出指令或要求,直到当事人脱离危险。

2.   与当事人直白地谈论自杀。讨论自杀并不会引起自杀行为的发生,助人者不敢谈论自杀反倒会令当事人感到被忽视和绝望。

3.   使当事人离开危险情境,或转移自杀工具。

4.   超出自身专业能力时,请第一时间向专业人员求助,可马上联系专业的危机干预人员,如果自杀行为正在发生可报警处理。

5.   助人者照顾自己很重要,寻求支持,与别人分享。

 

 

【关于跨儿】

 

      跨儿,即广义的跨性别者与非性别常规者,是指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与其出生分配性别的社会常规不一致的人,是跨越、挑战和超越了传统男女定义的人。

      跨儿包括:性别酷儿(非二元性别、第三性别)、跨性别女性(男跨女/MtF”)、跨性别男性(女跨男/FtM”)、跨性者(变性者/TS”)、跨装者(变装者/CD”)等群体。

 

【关于我们】

 

      跨儿心理小组,20183月成立于广州,是一个专注于跨儿心理健康的公益团队。小组致力于通过社群服务、社群培力、调查研究、公众教育与社会倡导等工作,改善跨儿的福祉,促进社会的性别多元平等。

      欢迎跨儿与跨儿亲友预约我们的心理咨询与热线服务。欢迎心理工作者加入我们组建的跨儿友善心理工作者网络。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跨儿心理”

 

联系我们的微信kuaerxinli-01

 

捐助我们

 

社會民主黨台北市長參選人范雲於2018年7 月17日和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香港民主黨性別平權委員會委員梁詠恩(Joanne Leung)召開記者會,呼籲另外三名台北市長後選人,包括台北市長柯文哲、國民黨參選人丁守中、民進黨參選人姚文智一起簽署「多元性別友善城市公約」,承諾在當選台北市長後可以執行多元性別友善政策,讓台北市的同志群體享有一般公民的權利,享有各種幼托、育嬰留職停薪假等福利。另一方面,社民黨也要求針對醫療院所做出完善的性平教育,以使跨性別者在需暴露身體的情況下仍感安心。

原文:質疑3競選對手性別政策 范雲要他們簽下這張


范雲17日和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香港民主黨性別平權委員會委員梁詠恩(Joanne Leung)召開記者會。(記者蘇芳禾攝,轉自「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