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以「幾何」模型去讓讀者更易理解性別形態錯綜複雜的多重關係, 但有一點非常重要的,筆者在上文中還沒有提及到。當我們去理解一個人的性別身份時,很多時都會認定它的絕對性。今天,已經有不少人能夠接受性別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光譜,從光譜的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無限的可能性,但終究得在這條線上的某一點落地生根,得出一個名份來。可能大部份人談到性別時,都會聯想到關乎於身體的構造,很容易會斷定性別就必須要是固定的,不可改變的。但其實幼兒於出生前,胚胎都是從無性開始發育,大概到14週才開始形成性徵。嬰兒出生後,也經歷過青春期等不同的性別發展階段。因此,生理性別也絕非固若金湯的事實,更何況是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等的性別特質?
有些人會說性別是流動的,這個說法讓許多人都會覺得心煩意亂。無論是異性戀者,或是同志朋友,都會擔心自己終會一天晚節不保,中途轉基或者變直。 對我來說,與其說性別是流動的,倒不如形容有些人的性別狀態就好像一個比較寬闊的容器,TA可以在容器中自由地活出自己,完全不需要作出任何刻意的改變。打個比喻,一位女士上班時穿高根鞋斯斯文文的在工作,但當TA在網球場上,就活脫像一匹小野馬充滿力量的彈跳著。對TA來說,兩個狀態的TA仍然是同一個自己,從來就沒有改變過,TA只是在自己的個性空間裡遊走,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行為而已。有些人可能會喜歡較為靜態的性別身份,而有些人卻不願被困在狹窄的性別定義裡面。
到底性傾向及性別認同等的性別特質,是否也可以擁有這樣更加廣闊的空間,讓人自由地活出真我,而不論TA到底被定義為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又或是跨性別者…
作者: Joanne Leung
以上內容原刊登於 https://www.openroom.com.hk/